材料1:钻研了20多年贺兰砚雕,许忠敬如今却越来越习惯开大车、卖菜和到工地干活。偶有闲暇,应朋友请求刻几方闲章,他才会拿起老本行。“要不是生活所迫,真舍不得放下。”
近些年,在市场大环境和疫情等因素冲击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贺兰砚进入寒冬。一些非遗传承人一边苦苦坚守技艺,一边靠“副业”养活家庭——当保安,送快递,上工地……再也顾不得“阳春白雪”了。
宁夏银川市宁阳广场地下一层门可罗雀,不宽的走道挤着汉服、皮雕等非遗产品摊位。仲生全的贺兰砚摊位并不惹眼,只有14平方米,墙柜上摆着大小不一的贺兰石原料,以及价格亲民的笔墨纸张。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几方他花费数月雕刻的贺兰砚,即便偶尔有人问起价格,也大多摇头便走。
圈外人很难相信,摊位主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贺兰砚制作技艺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更不相信仲生全小心翼翼拿取的砚台值四五位数。
今年,仲生全一方砚也没卖掉,只能靠刻章、卖水写布和墨水勉力支撑。“都说我们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问题是根本开不了张。”他说。
贺兰砚原料来自宁夏贺兰山悬崖之上,紫绿两色相间,并不规整。制砚人需观察石头,思考如何巧妙利用这两种颜色雕刻出灵动纹样。贺兰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闫森林介绍,贺兰砚具有发墨快、存墨久、护毫等特点,因而跻身中国十大名砚;制作贺兰砚,不仅需掌握雕刻、绘画、书法等基础技能,还要学识广博,有艺术创造力。
1992年,还是少年的仲生全就对贺兰砚产生了浓厚兴趣,遂前往宁夏拜师学艺,一干就是30年。他坦言,那时贺兰砚市场火热,富有魅力,吸引着他刻苦钻研。如今,日益惨淡的市场一度迫使他盘算着和从事物流行业的徒弟一起搬快递。“现在年龄大了,转行很难,保安还能考虑一下。”他无奈地说,“可如果连传承人都不坚持,那这行就真没落了。”
本世纪初,宁夏贺兰砚从业人员有两百多人,如今核心从业人员不足50人。因收入不稳定,师父常招不到徒弟,越来越多的人被迫“转业”。
相比自治区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补贴更少,“转业”压力更大。50岁的刘正豹从业27年,是贺兰砚制作技艺银川市市级传承人,如今每年拿1000元的传承人补贴,“连给徒弟买材料的钱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