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一项长期任务,其中一条是严肃耕地保护督察执法。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2022年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开展了耕地保护督察,在省级层面督察基础上,下沉到267个市、1624个县开展实地核查。通过督察发现,部分地方耕地保护意识仍不到位,一些市县党委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及有关部门监管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可以说,对相关政府进行约谈,就是督促各地切实履行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推进督察发现问题整改,进而促进自然资源管理秩序持续好转。
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这就要求,必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对那些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造成大量耕地流失的问题,要严格执法、敢于亮剑。特别是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真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在耕地保护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近年来,从严密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到严格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从严控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加强改进占补平衡,到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实行“进出平衡”制度,一系列硬措施守护着耕地红线。在各方通力合作下,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18.65亿亩的目标;同时,耕地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的遏制,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但是,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未来我们必须继续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也要看到,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除了持续强化督察执法,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督促整改之外,更应该让农田变成良田。这就需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也要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好建设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既要节流又要开源,久久为功、善做善成,方能确保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保障粮食安全。
“各省区市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保住,不能再往下降了!”这个决心必须要有,保护工作必须要跟上。确保“农田姓农、良田种粮”,让督察执法常态化,共同筑起耕地保护的坚实堡垒,必定能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