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声音
■ 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党中央把握强国强军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好这一部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我军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
■ 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关键是要在一体化上下功夫,实现国家战略能力最大化。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系统提升我国应对战略风险、维护战略利益、实现战略目的的整体实力
■ 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复杂系统工程,要统筹全局,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要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国家实验室,聚力加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快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谋取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要强化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强军胜战导向,优化体系布局,创新发展模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善于算大账、综合账、长远账,提高共建共用共享水平。要加快构建大国储备体系,提升国家储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 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必须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这些年,各有关方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协力推进有关重大改革,取得不少重要成果。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形成各司其职、紧密协作、规范有序的工作格局,更好推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
■ 今年是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要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
议论文
中国高质量发展助力世界经济复苏
中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中国高质量发展助力世界经济复苏,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带来机遇”“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正在召开的中国两会,期待中国释放更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利好信息,为面临下行压力的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活力和暖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进一步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这一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科学合理,向世界展现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过去五年,尽管面临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5.2%,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过去十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这些亮眼的成绩单充分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国际组织和投资机构纷纷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正是出于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如果你在寻求增长,答案非常简单。下一个‘中国’,在中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有关负责人近日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积极判断,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超过1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左右,货物和服务贸易规模居世界第一,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强大产业生产能力,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深入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有望在未来15年超过8亿,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过去五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截至去年底,中国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1.1亿户,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这些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也是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原因。
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在扩大高水平开放中提升发展质量,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重要动能。过去五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突破40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今年,中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将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机遇。今年1月,中国吸引外资迎来开门红,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276.9亿元,同比增长14.5%。许多外资企业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计划增加在华投资。这些充分说明,中国仍是外国企业青睐的投资热土。
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中国高质量发展助力世界经济复苏,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09日 第 03 版)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激励亿万人民满怀信心开创美好未来。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有力:“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用一组组翔实数据、一个个务实举措,描绘出中国经济砥砺前行、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去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看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再上新台阶,2022年经济增长3%,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很高的;看物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世界通胀高企背景下上涨2%,形成了“全球胀”与“中国稳”的鲜明反差;看外贸,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持续增加,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可以说,我们在攻坚克难中稳住了经济大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基本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中国经济展现出坚强韧性。
应当看到,中国经济既有规模扩大,更有结构优化;既有总量增长,更有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6%、7.9%,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在“压力测试”中强体魄,在“大战大考”中写新篇,在稳步向前中展现出静水深流的力量,中国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蓄积了充足后劲。
涉滩之险见证增长之稳,爬坡之艰映照发展之进,闯关之难更显转型之力。中国经济总能战胜短期波动、穿越骤雨狂风,正因其坚实底座和深层优势。从物质基础看,市场巨大有空间,产业完备有能力,政策支持有力度,创新发展有活力,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从制度保障看,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经济发展就有了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定盘星。尽管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但只要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就能够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促进经济整体好转的坚定决心。今年开年以来,国际社会将更多目光投向东方,期待回稳向上的中国经济给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能;当前消费需求、市场流通、工业生产、企业预期等明显向好,经济增长正在企稳向上。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推动中国经济整体好转、总体回升。
从“在国家需要时想用就有、想干就能”的自立自强,到“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绿色答卷,全国两会上激扬着畅想未来的好声音、共促发展的正能量。从春天再出发,保持战略清醒、战略自信、战略主动,中国经济必将继续乘风破浪、奋跃而上,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李 拯;《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09日 第 04 版)
让中国故事传得更广更远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为世界所瞩目。“两会是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世界特别关注两会确定的中国发展方略”“我们期待从两会中得到重要信息,期待中国继续为促进和平与繁荣提供方案、作出贡献”……近段时间,很多外国人士密切关注中国两会的消息,期待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从中国制造扬帆出海,在卡塔尔世界杯大放异彩,到中国建造走出国门,与多国共建高铁、桥梁,赋能当地发展;从冬奥盛会成功举办,向各国发出“一起向未来”的邀约,到服贸会、进博会等如期举行,释放扩大开放的鲜明信号,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理解、尊重与支持。
中国故事走出国门,得益于国际传播的“金话筒”。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电影《流浪地球2》在海外热映,让外国观众对中国科幻刮目相看。研究受众习惯、讲出“国际范”,挖掘精彩故事、讲出“中国味”,创新表达方式、讲出“时代感”,正是我们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的重要经验。
中国故事打动人心,离不开国际合作的“真行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的援外医疗队,第一时间赴土耳其开展地震救援的中国救援队,展现着应对全球人道主义挑战中的中国贡献;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落实《巴黎协定》,彰显着推动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中国担当。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中国的务实行动将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与正能量。
中国故事备受关注,靠的是中国发展的“硬实力”。开年以来,各行各业加速起跑,让人们看到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的背景下,外媒普遍认为,中国将继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发动机”和“稳定器”。此外,中国减贫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等不断受到借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持续引发关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正在为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与动力。
中国两会召开之际,多国人士表示,期待未来能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交往合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从这个角度上说,让中国故事传得更广更远,不仅能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将搭建相知桥梁、拉紧合作纽带,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石 羚;《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09日 第 07 版)
两会热点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塑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建平台
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代表看来,基础研究中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兼具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
传帮带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
求创新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生态,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更加充分。
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总书记强调,“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民营经济发展不易,并一贯予以鼓励和支持。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
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
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企业家要增强家国情怀,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面依法治国——
以良法善治护航美好生活
在人民网开展的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依法治国”入选十大热词。如何更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表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研究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科学立法,以良法保善治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立法应当体现人民意志,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依法行政,拓宽监督渠道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全国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1000多项,90%以上的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可办,户籍证明、社保转接等200多项群众经常办理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公正司法,守好公平防线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托起“一老一幼”稳稳的幸福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健全政策体系,养老托育服务供给不断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们越来越长寿了。要抓好老龄事业、老龄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孩子们现在都是宝,要加强对下一代的养育、培养,确保身心健康。
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一老一幼”民生保障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
完善“一老一幼”民生保障网,要坚持兜底线、普惠性。
补齐服务短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广大干部群众热议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推进《复兴文库》等重大文化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入实施;《长津湖》《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广受好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发展达到新高度,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会场外,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智慧与力量。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化惠民,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文化馆3503个。今年春节期间,乡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达15772场,参与人次7969万……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充实。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新的春天,新的征程。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扩大就业容量 提升就业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代表委员表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