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网络,部分有删减。)
我14年参加安徽省直机关遴选考试,成功登陆后,已经有快两年时间了,大家都很关心遴选到底能给未来发展带来什么,我以自己的体验跟大家说道说道:
一、遴选以来的感受
1.事业。在省直单位,级别上不用担心,遴选有一个好处,在人事关系上属于调动,以前什么级别,还定什么级别,试用期3个月,这比省考来的有优势;干到退休处级肯定是有的,除了个别实在不会混的;没有背景的同志也不用担心,如果工作有干劲,直管领导和单位一把手那边能留下既能干事,又能团结同事(会做人)的印象,级别、职务逐步上升是顺理成章的;如果能在四十五岁之前冲到正处实职,有生之年还是能有机会跨入厅干之列的。目前形势来看,公选近五年不可能了,所以有条件的话,多干一些部门,尤其是办公室、人事处和重要职能部门,都要历练一下,能写材料,又能干实事的干部,会笑到最后。
2.人际。关于处理与领导、同事关系,我觉得以诚为主,但也要多长心眼,大多数人还是正常的,以诚相待即可,但难免会有个别心胸狭窄之人,在这种人面前,还是谨言慎行为上。还有,刚到单位,别急着做请客吃饭的事,要,也要秘密来,因为这时候很多人会盯着你,单位大了,难免有小圈子,别人会看你怎么站队。所以刚来,最好低调,跟自己处长、本处同志搞好关系就行,其他的,等混熟了,知道水深水浅了再做决定。
3.金钱。遴选刚来单位,会把自成为公务员以来的住房补贴补给你,省考来的没有。省直机关在薪酬这一块,除了工资外,还是难以一碗水端平的。比如公积金基数,有的单位就老实按工资基数来算,有的单位是工资基数基础上加若干数额,有的强势单位是把每年发的所有钱拿来作为公积金基数……这一项最高与最低一年就要差万把块;比如年终发的钱,发改委、国资委这种评比项目多的单位,发钱的名目很多,而且是有文件依据的,一些评比项目少的单位,比如发展研究中心、行管局,只能呵呵了,这一项最高与最低一年也要差个两三万。我现在的观点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物质,一切都是浮云,刚考来省直单位,那段时间租房子、买房子、买车子,什么都需要钱,看着有的单位年底比我多拿三四万,内心滋味实在不好受。省直单位灰色收入我来了之后没发现过,现在管得相当严,别人敢送你未必敢要。但也有实权单位实权部门胆子大点的,毕竟是少数。如果对此心存幻想的,我建议去读一读《侯海洋基层风云》里看守所那段描写。
4.个人发展。现在省直单位对学历看的淡了,跟大环境有关,以前读在职研究生,学费还能按比例报销,现在这个政策都取消了。不过我准备还要考个MPA,未来还要工作三四十年呢,有个高点的学历,心里有底。
5.家庭。能考上省直单位的,十有六七都已经结婚,有了孩子,这成为一个普遍困扰大家的问题,异地的日子实在难熬,一般双方都能同时过来的例子不多,前两年内,都会为把另一半弄过来头疼。
二、一些建议
1.报名的建议。遴选报名,如果有多个选择的且考试能力强悍的,我建议按照省委强势部门(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政府强势部门(办公厅、发改委、国资委、财政厅、人社厅、交通厅、住建厅之类)——其他;大家先别想着难考,能考上这些部门之一,以后无论事业、金钱方面的后发优势还是很强的。
2.考试准备的建议。笔试的话,理论水平我建议看《大大谈治国理政》,我觉得比人民日报写得好;工作实务的话,要对公务接待、会议活动组织、新闻稿、方案编写、公文起草等熟练掌握,尤其是能搞到省、市两办起草的文件是最好,拿来好好揣摩。面试的话,我当时走了捷径,报了个有官方背景的学校培训班,遴选不比省考,社会培训机构的水平我觉得达不到遴选要求。
先想这么多吧,有问题大家可以问我,我有空会集中回答。
关于有同志想要我的联系方式,本人正在忙巡视整改,而且家里一堆事情,就不跟大家私下沟通了,抱歉抱歉。关于事业的疑惑,建议把《侯卫东官场笔记》、《侯海洋基层风云》(后半部分更名为《静州风云》)看一看;考试上的疑问可以留言或站内信形式问我。
有朋友让我推荐书,这个比较难,因为每个人的薄弱点不一样,我只能泛泛讲一下:遴选考试总体上看偏重工作实务,理论深度要求不太高。对于平时经常看人民日报、求是之类理论型材料的朋友,建议多积累些事务性工作的知识和经验,多去请教基层或一线工作朋友,明白一项政策或工作的具体抓手、解决途径,否则答题时容易言之无物、逻辑混乱,尤其是最后一题大材料,往往可能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失分严重。对于平时事务性工作较多,没事时间关注理论的同志,建议关注三样材料:谈治国理政,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看,知道现今国家的治理方向,国防、外交就不用看了;习大大最新的讲话精神,这个可以多关注人民日报;本省书记、省长最新的讲话精神,以及自己所报考部门分管省级领导的活动、讲话精神。总之一条,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这里要说明一下,最近不少朋友要我推荐报考单位,我推荐的出发点是未来事业的发展,如果是想急于走出基层、夫妻两地分居等原因,我还是建议报考录取可能性大的职位,因为考试次数太多,一方面心境会有影响,另一方面在现在单位的领导评价和影响都不太好,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