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时间的断断续续学习,经历各种痛苦和纠结,我勉强算如愿考上了省直遴选的不限专业岗位,后来又了解了几个身边遴选上岸的同事、朋友的备考历程,有几点感悟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思考:是否需要报培训班?
我的岗位要4个人,有2个人经过笔面试培训,我是其中1个。我当时报培训班,初衷不是认为培训班有多牛掰,也不认为培训班一定能送我上岸,而是在枯燥的办公室工作中,除过单位一个二把手(60年代全职硕士研究生)对我的材料有指导,我也有所领会,基本感觉学不到东西,还有就是下班后一个人在宿舍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学习也无抓手,甚至有点抑郁。在培训班里,基本一起学习的同学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想法;接触到的政治理论体系更加辽阔,题型、题量和方法更加丰富;以往不能接触到的部委、政研室的大牛是我的老师。身边也有很多朋友自己备考,为什么也能考上呢?我总结了一下,不管报培训班还是自己复习,或者裸考上岸。最重要的是自身对政治理论知识、办文办事办会能力的深度思考、领会和积累,主体是自己,注重的是自我能力的提升,不是模仿标准答案,也不是要模仿成为别人。
第二点思考:遴选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关系?
有的人说领导的一个“大秘”参加遴选分数比较低,也有人是单位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考上了,我身边一个来了后很多材料不会写的女生笔试第一,她这个笔试分数在全省也算拔尖。我们从出题人角度、面试考官角度去思考,我们遴选真正想要什么样的干部呢?笔试出一道通知、方案、讲话稿,出题人想要用这些题,了解分辨考生的什么能力呢?我认为是相应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发出的通知、方案、讲话稿等公文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格式、语言表达能力当然也是需要练习的,我们的思路和想法都需要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让阅卷老师看见。同理,一些事务流程类题、案例分析、面试题也是一样的。我认为,试着将遴选中学到知识的用到工作中,也试着将工作中学到的经验用到遴选中,相互补充、查漏补缺、进行提升才是遴选学习的王道。
第三点思考:遴选学习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报考阶段
我着重说一下统一招考,一些单位单独招考另有窍门。在统一招考时,除过公务员报考的那些窍门,限制条件越多,可能报考的人越少,分数相对越低,在打听完有条件报考的单位职能、地理位置、食堂、住宿条件(这些都很重要)后,我们要更多的从感性方面去感受自己真正想要走进什么样的单位(主要指强与弱、忙与闲),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才最为重要,避免考上后的很多纠结和后悔(身边纠结后悔的大有人在)。
第二阶段:笔试复习阶段
笔试复习刚开始,我们想要看到往年真题,看看真题长什么样啊,然后开始做题,做完后和答案一比较,或者老师一讲,感觉还有很大差距,然后进一步做真题。这儿有个窍门,我们先做本省的往年真题,再做中央的真题,就大概了解考试趋势了。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题目需要和工作经验相结合去答,没有工作积累的同学进一步通过学习去学习办文办事办会的思路,最终大家都会出现一个大bug,发现做题时我们写的很多句子都有专业表达,甚至有相关政治理论的支撑,为了做题的融会贯通,我们进一步学习国家、省市的政治理论体系和相关治理政策(又枯燥又辛苦),当然这是一个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过程。
第三阶段:面试复习阶段
想着经过公务员面试的考验,谁怕谁啊,还真会怕。你进入面试培训班你就知道,大家都经过公务员面试的洗礼,甚至很多人都已经是一些小领导,遴选面试的海平面已经比公务员面试的海平面高出几千海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练习,让自己的每句话都踏踏实实的落地,逐步在练习中回忆笔试学习的内容,大家都说面试要比答出亮点,亮点从哪儿来呢,没有捷径可走,亮点从我们工作生活中的积累、从笔试中的积累,从学习的大量政治理论中积累而来,面试就是在有限的时间,让领导整体了解你的优点,说服领导你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那个优秀的人的过程吧。
最后,很多人会问,三年怎么坚持下来的,不需要坚持,感觉工作中不能提高,家庭方面不够稳定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走唯一一条能够通过努力而成长的路。
知秋老师,在市直机关办公室工作多年,有乡镇副书记挂职经历,曾任办公室工作管理岗位,有丰富的办文办事办会工作经验。公考和遴选多次入围不限专业岗位面试,同年以综合成绩第一和第二遴选上岸国家级新区直属单位和省直不限专业岗位,有丰富的遴选考试经验。
善于政治理论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学员理解进行培训,注重学员自身思路扩展和内容提升,反对答题套路化、模板化,强调笔面答题内容求实求是,鼓励学员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学习工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丰富的北辰学习培训经验。进入北辰工作后,备课充分负责,讲解细致深入,对学员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喜爱。
人生格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欣赏一个人,就努力变得和他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