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是一个盛产“哲学家”的地方,可能是因为体制内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事物结果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可能是体制内的人能更多的感受到现实的骨感和理想的丰满之间的巨大落差,又或许是看见了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导致更多的人在思考,我们要不要追求进步,我们追求进步有没有必要,以及我们进步之后能得到什么。我们在单位追求进步,图的到底是什么呢?
进步即是能力的肯定,更是工作上的认可
在单位追求进步,有时候获得的是公平。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话“干工作得干到领导眼里去”“干工作不能光低头拉车,也得抬头看路”“会干的不如会说的,得多向领导汇报工作”,这些话都在指向一类人:老黄牛式的干部。我们周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干部很能干,但是就是进步不了。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无从得知,但这些干部的付出明显与自己的所得是不匹配的。这些人并不是不要求进步,而是种种原因导致多年原地踏步。如果提拔他们,或许他们内心会较少一些矛盾和冲突,或者干劲会更大。所以说,进步和提拔其实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对一个人能力和付出的肯定,也是对其工作上的认可。这份认可不仅仅是领导层面的认可,也是自己内心深处需要的那份肯定。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付出与收获的基本匹配。试问,自己干的比别人多,能力不比别人差,即使自己淡泊名利,进步不理所应当的属于你吗?
进步即是地位的提升,更是影响力的扩大
在单位追求进步,有时候获得的是尊敬。进步以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职务的变化。在体制内,职务意味着你的社会层次,意味着你的社交圈,意味着你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很多同志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你是一科长,让你给其他同级部门的副局长打电话协调某项工作,你得悠着点,差着级别呢;如果你是一副局长,要让你给其他部门的局长打电话协调某项工作,你也得悠着点,差着级别呢。
反过来,你是领导干部,给比你级别低的人电话协调事情,相应就好协调一些,这就叫面子,也叫影响力。再庸俗一点的话,这种影响力也可以体现在处理社会事务方面。比如说家里人去医院看个病,孩子去学校读个书,甚至是你去买个什么大物件,你的社会地位不同,你处理此类问题的难易程度就不同。所以,你所追求的进步,是地位的提升,也是影响力的扩大,这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分不开的。这就是为什么权力令人着迷的其中一个原因。
进步即是眼界的开阔,更是世界观的变化
在单位追求进步,有时候获得的是成长。除了工作的认可、地位的提升之外,进步还能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个人的胸怀、视野以及对事物的认知。从体制内说,不同层次的领导所获得的各式各样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你的层次越高,你获得的信息就越有价值。这些源源不断的信息会不断的涌入你的认知,改变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当然,我们说的这些信息都是正面的信息,是对个人成长有益的信息。细心的同志会发现,在单位科员们谈论的话题与科长们谈论的话题不同,而科长们与局长们谈论的话题也不同,这就是不同的视野的体现。我们前面谈到了进步引起了圈层的变化,而这个圈层会影响一个人的眼界,也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等你进步之后,你或许会发现自己以前对某些事情的判断过于武断。其实这也是正常的,我们都被自己的认知锁在自己的思想的笼子里,感觉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自己判断的是否正确,从来不取决于我们认为自己是否正确,而是取决于这个判断本身是否正确。而不断的进步,是让你做出更多更正确的选择的重要来源与渠道。
进步即是进步的前提,更是方向感的确定
在单位追求进步,有时候获得的是未来。体制内有句俗话,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单位里有些同志整天晃晃悠悠,这些人仿佛在单位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在仕途上已经毫无方向,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干些什么。
在单位合适的时间合理的进步,就像一个人的正常成长一样,是环环相扣的。有一篇文章《35岁还不是正处级的公务员们》,罗列了从一个普通的科员从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厅、正厅、副部、正部晋升的基本时间节点。根据计算,从一个普通科员成长为一位正厅局级官员,大约需要25年。所以,追求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果你在应该进步的时间节点无法进步,你可能永远都无法顺畅的进步了。只有不断的有明确的目标刺激你,你才能充满干劲,充满激情。谁又想做一个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人呢?
进步既要靠能力,又要靠机遇。年轻的时候既要追求进步,又要合理的追求进步。佛系心态可以有,进步之心不可无。能否进步,这关系到环境公平与否、他人尊敬与否、成长健康与否、未来可期与否。因此,能够进步的时候当仁不让,不能进步的时候海阔天空,摆正心态,才能在体制内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