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朋友聚会中,认识了这位故事女主人公,他原本毕业就考上了老家公务员,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等一的好工作,然而4年后她却毅然决然通过遴选考进了省会市直单位,这其中究竟有何缘由?之后的一个月,笔者在和她断断续续的聊天过程中,逐渐还原了事情原委。希望这个故事能给准备考遴选或正在遴选路上的朋友们一点有益的启发。
为了叙述方便,本文统一采用第一人称,文稿已获当事人许可。
2014年,我完成了武汉某高校珠宝设计专业的本科学习,毕业后无意读研想找一份本专业的工作,但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特别是父亲,“一个女孩子就应该到父母身边,既安心又安全。”“女孩子在外面打工,成何体统!”“只要回老家考个编制,你爱干啥干啥!”就这样我被“半胁迫半哄骗”的回了老家。
老家是江西西北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人口不到30万,森林覆盖率超级高,有天然氧吧之称,盛产大米和油茶,县城西边到东边,步行仅需30分钟,我跟随父母在这里生活了21年。回家后,我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考试中,整个考编的过程不算坎坷,大约历经3次考试,我成功考取了家乡乡镇公务员,不久便被借调到县直部门,等于一直在县城上班。就在我以为已经满足父母的希望,准备迎接未来美好生活的时候,我却渐渐感觉像落入一个鸟笼,自由的羽翼被禁锢,从身体到精神,从开始到结束。
工作忙就算了,收入还低。上班之前,我认为工作应该比较轻松,起码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可以保证,可实际情况是由于借调在办公室,常年朝七晚十,动不动取消周末,而且单位纪律森严,工作节奏很快,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即便如此,有时我也会自我安慰,起码比企业里“福报996”好点、比乡镇“24小时人盯人”强点。等到第一个月工作下来,我傻了眼,扣完五险一金,实到手2676.46元人民币,是我当年拒绝武汉某公司offer合同工资的五分之一左右,还好是吃住都在家,否则这点钱真的只勉强够低档次的吃穿。平时除了工资是没有任何其他收入的,春节、端午、中秋发的米油面也折不了几个钱,终于到了年终发绩效奖的时候,不好意思,县里说由于财政紧张,每人5000元包干,领导干部多一点,最多也不得超过6500元,谁能想象,无不良嗜好的我,在老家工作了4年,才攒了3.2万元,珠宝设计一起毕业的同学,很多人一单设计费就不止这个数。
没对象就算了,催婚还勤。这里没有任何贬低县城男青年的意思,但事实是,大多数优秀的男性基本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生活,只有少部分进了家乡体制,而本地又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体制内的女生只能去考虑同为体制的男生,可选择面非常狭窄,我身边也有嫁在外经商的老板,物质上是宽裕一些,但其中疑神疑鬼、独守空房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中途我也相亲过几个,总是没有合适的,最要命的是小县城催婚催得比什么都紧,仿佛这里自带某种文化属性,不止来自父母,还有身边的亲朋洗脑式轰炸,“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人事业再成功,没有好归宿也是失败!”“过了25就不好找啦,过了30就打折贱卖啦!”“好端端这么大还不找对象,莫不是身体有毛病?”每到过年过节,全家人欢聚一堂,聊着聊着话题焦点就逐渐转移到了我身上,有劝我放低标准的、有给我介绍对象的、甚至还有建议我去算个命的,真是烦不胜烦,但就因为在县城,是熟人社会,别人很方便的就能找到你,人都一度魔怔了,难不成我真的有问题。
房价高就算了,物价还高。我们印象中,县城是房价物价低廉的象征,很多逃离一线城市的故事里,目的地就是去小县城工作,因为那里消费低、压力小、生活节奏慢还能存下钱。但实际上体验了才知道,先说房价,我老家既无机场又无铁路,唯一的高速公路收费站还在城郊10公里开外,而新楼盘均价已突破8000,即便楼房空置率越来越高,但整体房价丝毫未受影响,我算了下,以房价不再涨为前提,新录入公务员的年收入为基数,结合正常晋升加工资的情况,买一套120平的房子得不吃不喝15年。再说物价,小县城点一份外卖要20多元,已经跟一些大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请三五好友去餐馆聚餐,普普通通一顿没有200-300元下不来,如果是吃点烧烤喝点酒,一顿宵夜下来500往上是家常便饭,为了免于干瘪的荷包雪上加霜,这种邀约我能推则推,实在推不掉才硬着头皮去一次,毕竟去得多了总要回请吧,如果是自己做饭,超市的果蔬和大城市也没有什么差别,甚至有的还是通过层层加价从省会运过来的,想便宜点只能去小巷子的菜摊上买。
娱乐少也就算了,八卦还多。由于在武汉实习过一段时间,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大多数人都关注着自己的事情,在乎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看着专业书籍、讨论着专业话题,重心都放在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上。而县城恰恰相反,多数人的注意力整天集中在别人身上,谁和谁对着干啦、谁和谁不清不楚啦、谁又和谁分手啦、谁又是某领导的心腹啦等等,我根本无意参与也不愿意被这些分散注意力,但就这样也不行。因为不愿意放弃所学专业,我经常会购买一些较贵的材料来做拼接设计,有时为了寻找设计灵感,会去“放肆的玩一玩”,比如爬山看海,听音乐演出、甚至小酒吧喝一杯,这就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花的也是自己的钱,自得其乐。可在县城不行,这些都逃不过“舆论”的监督,逐渐就有一些“风言风语”流传,说我不务正业,喜欢奢侈品、喜欢到处去玩,反正各种版本都有,后面居然还传言我在酒吧陪酒,令人不堪忍受。
在校和刚毕业那阵子,我有空就在网上接单为别人做设计,简而言之就是客户寄材料过来,告知相关要求,我出设计图纸再给他找人制作,兼职做做一个月也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进入体制内这自然是不可以再做了,一是没时间,二是据说好像不允许。有时候看着满是文件的办公桌,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空空如也的微信钱包,我不禁反问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进入体制,就为了一个稳定吗。通过冷静分析,我思来想去,辞职不现实,成本太高家里也会极力反对,那么只剩下遴选一条路,可能因为我只想离开这个地方而非体制。
说干就干,于是我很快找来资料、课程,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学习,过程很累也很苦,但一想到不花时间创造想要的生活,就得花更多时间应付不想要的生活,疲倦感烟消云散,经过小半年的魔鬼训练,我在一次市直遴选中脱颖而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其实我心里也直打鼓,好在目前情况还不错,收入提高了不少、工作环境也更纯粹了,更重要的是远离了闲言碎语,获得了宽松的舆论环境,目前也有了正在接触的中意对象。
听完这个故事,笔者倒是认为是否能适应县城老家的体制生活,需要看个人具体情况,包括性格、能力、志趣,还有对家庭和事业,权力和金钱,亲情和友情的理解等多方面因素,不可一概而论,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故事有所启发,都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书写精彩华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