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好文天天读 > 好文天天读 > 20230620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30620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3-06-20| 来源:北辰遴选

面试热点

专业“上新”促人才“出新”

  2023年高考落下帷幕,如何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关心的热点话题。不久前,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新增1641个专业、撤销925个专业。高校专业既有“上新”也有“下架”,引发广泛关注。

  因势而变,高校加快专业“新陈代谢”步伐。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近5%,“新陈代谢”力度不可谓不大。高校跟上社会发展节奏,通过专业调整贴合现实需求,考生和家长也应跟上高校专业调整节奏,为志愿填报和未来人生规划做好功课。

  专业求新求变,助力相关产业升级。近些年,高校专业设置更加强调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一些“上新”专业具有当下热度高、行业领域优势明显、符合国家发展趋势等特点。今年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中,“数字”“智能”成为高频词。全国新增数字经济专业的高校有77所,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有59所。比如,针对“学车辆工程的不懂感知决策,学自动化的不懂车辆”现象,东南大学新增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直面行业发展实际。专业“上新”,培养人才“出新”,将为产业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此次调整中,全国925个本科专业被撤销,原因之一为不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这说明,高校专业设置应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以“岐黄国医”为代表的长学制教育体系,就是“做优特色学科专业”的有益尝试。围绕各自重点关注领域、利用拥有的优质资源、开设具有明显优势的新兴专业,高校人才培养体现学校鲜明特色,优势“上新”才能有效“招新”。

  当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应过分追逐热点,要避免对冷门专业“不屑一顾”。一些事关民生福祉、文化传承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只看市场热度,还要基于时代责任、人文关怀等考量,保留相关专业,加大对学科发展的支持。再者,专业设置只是手段,高校最好的口碑和名片仍是毕业生质量。不管设置什么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引导学生练好“基本功”,都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不二法门。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一定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欢迎。

            刘良慧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0日   第 05 版)

 

为时代文化注入新鲜元素

  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图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化生存已成为现实。作为媒介进化与时代嬗变的产物,年轻的中国网络文学,在完成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当下。

  网络文学是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生力军。数据显示,2022年“Z世代”用户数字阅读时长累计超20亿小时。随着数字阅读在全民阅读中的占比越来越重,书香社会的内涵在网络时代有着更丰富的意味。数字化时代,如何做到“开屏有益”?这亟须数字阅读平台秉持社会责任感、主流价值观,积极夯实数字图书馆基础,储备多品类优质内容。有数千万部、200多种内容品类网络小说的阅文集团,目前已与上千家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物覆盖人文社科、历史哲学等近50种主流品类,覆盖上亿“Z世代”用户。怎样进一步做到以文学传播为原点,以故事开发为手段,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从单一的类型小说平台到综合性数字图书馆,让青少年的数字阅读从满足娱乐到养成求知、审美乃至锻造人格的习惯,并由此与经典文本、线下图书馆结缘,各类数字阅读平台仍需探索。

  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速文化出海中,网络文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网络文学以大众化、通俗化语言,创造性讲述别具一格的海量中国故事,吸引了大量国外受众和用户。根据《2022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22年,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累计向海外输出作品1.6万余部,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网文出海的模式中,“文本出海”是文化出海的关键,只有网络文学原创故事具有足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才能孵化衍生包括影视、游戏、动漫、有声读物、主题公园等在内的其他品类产品,形成中国文化IP的复合式、立体化的国际影响力。

  网络文学还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力量。2022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389.3亿元,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92亿;网络文学作家数量累计超2278万,包括出版、游戏、影视、动漫等在内的中国网络文学IP全版权运营市场。比数据更有说服力的是网络文学“圈粉”带来的粉丝经济红利和全产业链的影响力。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游戏、动漫产品频频成为爆款,并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比如杭州的游戏产业、成都的科幻产业,以及《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西安,《隐秘的角落》里的湛江等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的故事发生地或取景地,都因网络文学衍生出新的文旅产业增长点。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从野蛮生长走向有序成长,从国内走向国外。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其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和书写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持续发力,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共同构成中国文学的浩荡洪流。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项设置了网络文学类别,中国作协也吸收大量网络作家成为会员,不少高校与机构纷纷开展网络文学研究。现在网络文学不仅创作之风日盛,学术研究和理论批评也成果丰硕,网络文学的知识谱系正在形成。

  守正创新、迭代升级,有理由期待,网络文学会以年轻态、正能量、创新力为时代文化注入新鲜元素,继续扬帆远航。

  (作者李安为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研究员)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0日   第 14 版)

 

议论文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发展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深厚重的文化精髓。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仅有助于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能力,揭示中华文明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奥秘;而且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有助于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又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突出特性。中华文明赓续不断、生生不息,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注重守正出新、革故鼎新,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由多民族共同创造,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胸怀同世界其他文明开展交流互鉴,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滋养,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助于揭示和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同时要看到,国际上一些人或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出于所谓“西方文明优越”的傲慢,对我们仍存在一些误解曲解。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振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志气、骨气、底气,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凸显中华文明世界意义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既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要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都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仅能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而且能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造福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漫长历史发展、众多因素积累、各个民族贡献,留下数不胜数的文化典籍,形成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蕴含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书写的红色文化篇章,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在革命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革命文化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深入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形成了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精神标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精神标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形成了塞罕坝精神、工匠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标识。只有深入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才能不断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并对此作出全面部署。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基础上,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关键在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要传承弘扬已经形成的精彩话语,也要进行话语创新,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华文明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把叙事逻辑、叙事内容、叙事技巧、叙事效果等贯通起来,体现专业化、系统化、大众化,增强叙事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业态、机制等创新,打造更多传播精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华文明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以情感的沟通、理性的说服、价值的共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提升传播效能,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创造的,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贡献世界、造福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积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同时也要秉持平等谦逊的态度,了解各种文明,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作者向玉乔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0日   第 09 版)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启迪新知、贡献智慧,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我们需要兼顾和平衡好本来、外来与未来,凝心聚力,努力开创中华文明发展新局面、书写现代文明新篇章,立体呈现、生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深化规律认识,增强文化建设理论引领力。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史,中华文化从来都是在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传承与发展,于实践中总结经验,于经验中提炼规律,于规律中孕育新机。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理解透、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总结党在推进文化建设中的历史经验。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将新时代文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结合,推动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紧跟党的领导、紧贴人民所需、紧追时代步伐。要准确把握全媒体传播规律,运用新传播技术、手段、形态,助力文化建设提质增效扩容,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民族凝聚力。文化自信关乎文化繁荣、关乎民族自强、关乎国家兴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中生发、汲取国家和民族所需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培育和增强人们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立足数字中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大背景,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在动态发展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中维护好中华文化的独立性与多样性,努力做到保持本色、擦亮底色、凸显特色,倡导和增强广泛的文化自觉,以文化认同为抓手汇集起更为强劲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秉持开放包容,激发文化发展时代创造力。中华文明本身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对待传统与现代能够兼容并包,对待本土创新与世界文明能够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文明在开放包容与交流互鉴中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勃勃生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世界文明的交汇交融、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在此形势下,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我们在坚定文化独立性的同时,继续推进中华文明的开放体系建设,同世界其他文明展开并加深交流对话,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有益尝试,于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华文化在坚守本根中与时俱进。要继续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落地传播,探索运用新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开展多样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数字化、国际化水平,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和强化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

 坚持守正创新,增强文化传承思想感召力。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驱动力,助力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开拓新境界、开辟新局面。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历史应然,更是发展实然、时代必然,需要调动多主体多要素形成协同力量,以守正奠根基、以创新促发展、以协同促共创,为历史文脉赓续提供不竭动力。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创意涌现为中华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多维度延展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在文化传承中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在全面理解中华文明史和其中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以现代眼光和未来视野紧盯并抓住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等发展契机,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建设力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新型话语体系进行生动呈现与传播,不断彰显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实基础,使中华文明越发饱满和充盈。

  (作者:王晨,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0日 10版)

 

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进之路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一个伟大时代,离不开伟大思想的指导。新发展阶段,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进道路,对于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必须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新发展……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必须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在前进之路上高举思想之旗、精神之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从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到强调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主张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到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从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同时,这一科学思想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安邦理政的治国之道、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治理智慧,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华文化沃土中枝繁叶茂。这一科学思想不仅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也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了世界性贡献。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必须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照亮前进之路的科学方法。全党要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下功夫,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以学铸魂,就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领会这一科学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学增智,就要深入把握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熟练掌握其中所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增强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本领,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以学正风,就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锤炼党性的强大动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以学促干,就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造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耀眼的理论魅力、雄浑的精神伟力、强大的实践威力,昭示着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光明之路。以这一科学思想武装头脑,中华儿女正信心满怀,奋力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作者:张蕴,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分中心教授)《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0日 10版)

 

策论文

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上,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回溯农业的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驱动农业进步的根本动力。作为人类生产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本身是发明和使用工具的结果,是创新的产物。自农业产生以来,农业生产技术作为衡量农业发展的标准和动力,决定着农业生产方式和效率。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科技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灌溉技术等,其中生产工具起着基础决定作用。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科技又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现代化农业机械和设施几乎覆盖了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极大地解放了劳动者本身;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应用于育种、种养等各个环节,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技革命,是引领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关键引擎,也为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农业生产的起点。历史上我国农业在单位面积产量上位居古代世界前列,与悠久的选种育种历史有着密切关系。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仅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举措。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建设,启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基本完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已建成运行,国家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健全,供种保障能力由三年前的70%提升至75%。目前,种业振兴正处在“打基础”的阶段,要抓住关键环节,重点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弥补豆类、蔬菜、水果、畜禽等品类的种源短板,为种质资源的发现和保护建立起长效机制。

 加快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研发推广,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如今,全程机械化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越来越普遍,但细分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呈现“整体明显提升、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具体来说,耕、种、浇、施、收等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而产前、产后机械化程度则相对较低。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应瞄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适应小农多、丘陵多等农情国情,在智能装备、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丘陵山地小型机械等产品上加大研发力度,以技术创新带动农机产业提质增效。在农机推广上,可以鼓励探索农机合作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拓宽中小经营主体农机使用渠道,通过机制创新帮助他们降低使用成本。

 绿色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摒弃过去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提升农业产量和效益的同时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绿色农业科技的支撑。绿色农业科技涉及优良品种选育、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增加绿色农业技术供给,需要尽快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农业领域绿色技术标准,为技术成果转化、实践成果推广搭建平台,进一步夯实绿色农业技术发展的制度基础。针对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需求,尤其要加快耕地健康保护、农作物肥料、秸秆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

 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涵养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农业科技来源于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于农民劳动实践,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孕育农业科技创新的土壤和源泉。我国多样化的农业门类和产品种类,无一不是农民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因此,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领军带头作用,又要深入挖掘农民的乡土智慧,调动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两个积极性。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扶持,让农村隐藏着的土专家、田秀才、活字典等乡土创新人才真正获得施展才华的舞台,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进一步壮大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作者:周其森,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山东社科院研究员)《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0日 10版)

 

经验交流

在大科学时代勇担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学研究的范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国家都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资源投入和组织保障,实施有目标、有组织、大规模的科技发展规划,力争通过建设“大设施”、打造“大团队”,产出“大成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大科学时代的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中勇担使命、奋发有为。

  锚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中的定位。基础研究对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先导性、引领性作用,加强基础研究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先手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立足自身职责定位,紧紧围绕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任务,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近年来,北京大学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以基础研究为本、各学科交叉、组织化程度高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基础研究创新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近年来,北京大学不断完善科研体制机制,从引、育、评等多维度激励和培养人才,充分激发个体创新潜力,通过推动自下而上的自由探索和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科研相结合,引导自由探索产出的成果与国家战略需求有效对接。

  助力构建基础研究骨干网络。大科学时代,许多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依赖多学科科技基础设施协同配合。这要求我们采取有效举措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科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北京大学将建设和运用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作为实现从“0”到“1”原创性突破的有力抓手,大力推动以自主研制研发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

  培养更多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自主培养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打造体系化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近年来,北京大学建设了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开展物理卓越计划、数学英才班、强基计划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数理化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探索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充分发挥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当前,在基础研究领域,开放合作依然是世界主流,我国只有主动融入国际创新链,才能走在科学最前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影响,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科技界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北京大学与世界7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交流关系,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我们将深化与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跨学科、跨高校、跨国界、跨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科学家的聚集地和未来科学家的培养沃土。要用科学家精神激发当代大学生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鼓励当代大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理想、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北京大学坚持党管人才,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传承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激励广大中青年教师建功立业新时代,鼓励当代大学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不懈奋斗中。

  (作者龚旗煌为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0日   第 09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49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67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85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49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67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85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49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67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85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49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67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85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49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67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85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4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