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读书要读好书、会思考、用巧力
读好书 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领导干部在大量书籍中,“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要求领导干部多读三个方面的书: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 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
§ 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会思考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
用巧力 习近平在《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中提到,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
读书要求知若渴
2013年5月,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说,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2017年夏天,中央党校召开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上,作家曹谷溪提到一个细节。“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习近平)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
在福建工作时期,习近平发表过多篇学习解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论文。如,1997年,习近平在《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1期发表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2001年,习近平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校报》第9期发表了“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
读书要注重辩证思考
习近平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习近平经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地扩展阅读。比如他看中国历史,先以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为主要读本,在学习中发现史学家的不同观点时,就以钱穆、吕振羽等不同版本的书进行印证对比,进行分析,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博览群书 世界名著铸就坚定信念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一口气列举了11位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在巴西,他引用国宝级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名言:
“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
在阿根廷,他引用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
“兄弟之道是团结同心”;
在韩国,他引用该国古代诗人许筠的诗句:
“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
读书这个爱好,伴随着习近平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中央,读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