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能遇到那么几个喜欢“打小报告”的同事。一点工作失误,明明已经补救的很好,但早就有人向领导进行了“报告”;一些有意无意的讨论,也被人“断章取义”的向领导反映;甚至个人家庭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几年前“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领导也“了若指掌”……
对于这样的情况,一些年轻公务员很苦恼,究竟该怎么办呢?
对自己——“平静心”看待
有句俗语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人是社会性动物,有社交的需求,不可避免的会对身边的人和事发表看法,可能是积极的、也会有消极的。社会复杂多变,各方利益交织,无论我们怎么做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即便是为官清廉的干部也一样有贪官污吏在背后讲坏话。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在“小报告”这件事上过于苛责自己。
实际上,多数“小报告”虽然可能有夸大和失实的部分,但内容基本属实,当事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忽视本身内容而纠结于“谁说的”。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稳住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是否有错误的作法或习惯,同事如果不报告、纵容错误,是否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既然自己有失误的地方,同事反映出来,是不是他人的职责和权力?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工作上力争滴水不漏,人际交往更加成熟圆满,个人才会不断的成长进步——而这些所有人都会看在眼里,包括领导和我们自己。
对同事——“平常心”相处
大部分同事向领导说明情况,多数情况并不是主观针对你个人的“小报告”,只是牵连到你而已;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同事自身素质不高,甚至把打别人的“小报告”当做自己在单位的“立身之本”。职场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世原则和利益诉求,很难形成稳定的“友谊”。我们不妨以“平常心”对待,将身边的同事分分类,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
一是亲密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赠与翟秋白先生的词句,它不仅体现了友谊的珍贵,更说明知己难觅。一代文豪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俗子。“标榜”自己待人真诚,对任何人都“全盘托出”,实际上这是不够成熟的表现;而遇到了经得起岁月检验的友谊,一定要倍加珍惜,相互扶持。
二是社交型。工作中的大部分同事关系属于这一层面,大家因工作走到一起,维系关系的核心就是工作本身。认真把工作做好,尽可能不给别人添麻烦,至于工作之外的人言是非、利益纠葛,包括自身与工作无关的私事,不管什么场合说的越少对自己越有利。
三是警惕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少数素质不高、热衷于“打小报告”的同事,他们的“事迹”一定在单位中“人尽皆知”。对于这样的同事,不要侥幸的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能和他们“和平共处”,而要尽可能的远离这些人,保持必要的工作联系即可;和他们一起工作时一定要明确彼此的任务和责任。
对领导,“进取心”靠拢
大多数领导是愿意听“小报告”的。尽管领导可能不喜欢打“小报告”的人,但是“小报告”也是领导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领导也是“活生生”的人,即便有的事儿他们不一定相信,但或多或少也有“八卦”的好奇心。让很多年轻干部不理解的是,单位里个别干部的作风有争议,很多人向领导反映,但这些干部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组织还出面解释和澄清;但别人反映我们一些子虚乌有的小事,领导却上了心,甚至当众点名批评。之所以领导会“选择性”相信,就因为我们和领导之间沟通的出了问题。
体制内管理规范、层级分明,领导不可能完全清楚每个人的素质修养、工作表现和言行举止,领导对我们不够了解、缺乏信任,才会给他人可乘之机。因此,一定要积极主动的向组织和领导靠拢,对领导强调的工作纪律和安排的重点工作,不可消极应对,不要四处抱怨,更不能做“出头鸟”;对自身负责的工作,要定期向领导汇报进展、总结作法、寻求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尽可能早的向领导主动报告、承认错误,不可盲目的认为能够“瞒天过海”。当然沟通过程中可以采取“避重就轻”等技巧,多谈个人认识和后续改进措施等。
至于很多人纠结要不要打别人的“小报告”反击,我的建议是不要。如果别人的“小报告”能够影响到你,说明领导对你还不够信任,你的反击可能起不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被领导和同事误认为你是影响团结的人。切记,“小报告”不可避免,我们管不了别人“说不说”,也无法掌控领导“听不听”,最重要的是通过努力最大程度影响领导“信不信”。
作者:星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