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陪同领导在基层调研期间,我遇到了一位“老熟人”。
这位老哥以前在县办工作,文笔很好,但是性格有些木讷。他曾短暂在省厅借调过,当时我俩在一个工作专班,因兴趣相投关系还不错。专班结束后,他就回到了原单位工作。
这次见面,他已经是一个乡镇的副乡长。晚饭后,我们一起外出散步。他抽了根烟,略有感伤的问我:“我都快40才刚刚提了副科,你说我在体制内还有前途吗?”我看着他,也陷入了思考。
广义的说,机会不大。在干部队伍逐步年轻化的背景下,“年轻就是优势”,组织研究干部工作时“老同志”已经不是褒义词甚至不是中性词。体制内35岁是个“坎儿”,遴选考试中绝大多数岗位(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报考的年龄限制是35岁,很多省市“墩苗育苗”计划的年龄要求也是35岁。即便是普遍认为最基层的“乡镇”一级,35岁以前当上副科甚至正科的也大有人在。以县级为例,35岁之前要解决副科,40岁之前要解决正科,45岁之前要解决副处,50岁之前要解决正处,不然再也没有机会冲击厅级领导。而上述情况是最理想的状态,哪一步卡了壳、掉链子,就很难再跟上。这位老哥年近四十才提拔为副科,在传统认识里已经不“年轻”了,和年轻干部比年龄有点大、和老同志相比级别又不高,在组织考虑人事安排时有些尴尬,很大概率今后熬到正科岗位退休。但即便如此,其实他已经“领先”很多基层公务员了。
狭义来看,还有希望。体制内干部任用实际上是一种“伯乐制”,没有主要领导干部的提名,一名基层干部是很难进入组织研究范围的——正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尽管普遍认为40岁不再年轻,但对于个体而言只要继续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获得领导的重视,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过硬的专业能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做到极致,“非你不可”。有名基层同事平时工作默默无闻,特别喜欢“捣鼓”微博、公众号和抖音号等,厅里组建新媒运营中心,全系统上下几百人就他一个人有这方面的特长,结果直接调入省厅工作,几年时间就从副科提拔到了副处。二是积极的服务意识,不仅要做领导工作上的得力干将,更要做好生活中的“勤务兵”。大多数机关工作按部就班、很难出彩,工作上大家相差无几,“提拔谁、重用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领导心目中的位置,主动向组织靠拢、善于为领导排忧解难的人才有机会。三是把握借调、专班等工作机会,平时交际圈打不开,在借调、驻村等工作中可以接触到上级单位和其他部门的领导、同事,且由于彼此之间没有竞争关系、特殊的共同经历很容易形成“革命友谊”。
调整心态,过好生活。很多人只看到了领导干部人前的光鲜,却忽视了文山会海的繁忙和时刻紧绷的“追责弦”;一些年轻干部过分关注事业进步,却忽视了家庭幸福也是一种成功。对绝大多数公务员而言,提拔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儿,能够走到高级领导岗位的只是“凤毛麟角”,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踏踏实实的幸福。做好本职工作,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也是生活的意义。有精力的可以发展自己合法合规的副业,例如写作、摄影、讲学等,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增加一份收入,在母亲节、结婚纪念日等节点给家人准备一份惊喜,一样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郁郁不得志的干部要积极调整心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例如跑步、骑行、游泳、钓鱼等,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小聚,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和生活。
夜晚的微风怡人,两个年近不惑的中年男人漫步在河堤上。
我说:“老哥,对于提拔咱们不放弃,但‘平常心’看待吧!”
“对,平常心。但行前路,无问西东。”他沙哑的声音坚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