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提任县处级领导干部时,常要求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经验),这是硬性规定。
可提拔归提拔,对工作经验有这么明确、严格的要求,又是为什么?从工作实际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到基层工作,才能真正懂基层
比起坐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上网查,以基层干部的身份到基层工作,才能真正了解基层,知道基层的现状、难题、诉求、思维逻辑、基层哪些干部在干事哪些在躺平摆烂等。
这是因为:材料、汇报更多是“一面之词”,别人怎么写、怎么说、展示什么,都是基于别人的理解、判断,并不是对基层情况“真实面貌”、“第一手资料”的原貌展示,都是经过加工、包装、过滤了的,不利于真正了解基层。
而,到基层工作、有基层工作经历(经验),能知道政策有什么漏洞、在基层执行有什么阻碍,能知道基层的所思所想所盼,能知道基层干部真正的工作状态。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基层,不至于被基层的三言两语、谎话假话等给忽悠、蒙蔽了。
2.基层工作经验,对能力提升很有帮助
作为干部,有能力,才能干好事,对领导者来说更是如此。
所谓“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相比在机关只需要负责某一块、某几项工作,到基层往往需要负责全局工作。基层工作任务的繁杂性、挑战性,让人得到锤炼的同时,更有利于能力提升。
比如,在市直单位某业务科室任科员(或科长),只需要负责把相关业务弄清楚、把有关业务工作落实好就可以了,业务能力可能很强,但其他方面能力因为缺少历练会相对弱一些。
可如果到了乡镇任职,就不仅仅要干这一业务工作,还有很多其他业务工作、还有D务工作及队伍管理等需要去统筹、调度、推进、落实。而且,随时要做好群众上访、群众纠纷等事项处理的准备。
这些过程,能锤炼、提升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政策理解把握及解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干群众工作的能力、勇气和胆量,能培养出“多面手”、综合能力强的干部,这样的干部更能胜任领导岗位。
3.不至于到“何不食肉糜”的地步
机关是政策制定、统筹层,基层是执行层。要想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之间不脱节、机关合理指导基层,政策制定者就必须充分了解基层情况的情况。
这样,当有朝一日走上领导干部岗位,做决策、下指示时,才能实事求是,从基层的实际、基层的所思所盼等出发,作出接地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不至于让文件政策成为空谈、废纸,让人感慨“何不食肉糜”。
比如前段时间有人建议“老百姓把多余的房子拿出来出租,把车子开去跑滴滴,这样能提高收入水平”,这样的建议,就是对基层不了解,说外行话做外行事、最终闹出“何不食肉糜”笑话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看,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基层工作经验,是极其必要的。
4.高手在民间
所谓“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基层有很多“土经验”、“小创新”,相比有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方法,在推动工作开展、解决问题方面也许效果会更好。
去基层工作、积累基层工作经验的过程,就是接触这些“土经验”、“小创新”的过程:
一者能跟着那些“原创者们”学习这些经验做法并亲自实践,让自己全方位理解这些做法、全面开阔思路、全面提升能力。这些,对于今后走上领导岗位、发挥作用造福一方,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二者能帮其包装、宣传,扩大其作用发挥,真正造福百姓。
5.有基层工作经验,才更有发言权
所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有基层工作经验,对基层的工作现状、矛盾问题、诉求夙愿等有足够了解和体会的人,在人事推荐任免、政策制定等方面,才更有发言权,他的建议才更有分量和价值。
反过来说同样成立:要想有发言权,首先得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基层;要想当领导干部,首先得有基层工作经验,充分了解基层。这是出于对干部队伍稳定性需要、工作开展需要的考虑。
不然,在干部提拔调整的时候,如果一个领导没基层工作经验,不了解基层,不了解基层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不了解哪些人在实干、哪些人在偷奸耍滑,那么在选人用人、政策制定等方面就会出问题。
很容易就出现将不干事的人提拔,而那些实干、肯担当的干部却被“冷落一旁”的现象。长此以往,一个地方的ZZ生态就会出问题,会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工作开展,祸患无穷啊。
所以,出于这一考虑,提拔领导干部,要求必须有基层工作经验。
6.写在最后
总之,在提拔干部时,明确要求其有基层工作经验,是从干部个人成长进步、能力提升需要,从队伍稳定、工作开展需要等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是必须要明确的要求。
(作者:浪子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