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以及相关实施细则出台以来,从制度上取消了回收拆解企业“总量控制”的门槛,社会投资热情高涨,大量企业和资本涌入报废机动车拆解行业。然而,由于缺乏合理引导,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等问题凸显。
以S市为例,该市车辆保有量123万辆,目前,官方公示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企业总数约有7家,基本能满足需要,但是还有4家在建企业想申领资质,产能过剩的风险正在成为新的困扰,可能会打破行业目前的生态平衡。调研组成员表示,《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715号)实施以来,回收拆解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甚至出现盲目投资、恶性竞争等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与此同时,近两年的报废车回收拆解数量增长较为缓慢,产能问题隐忧凸显。截至2023年3月底,S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23万辆,按照4%~5%的报废比例测算,S市的报废机动车数量预计在4.9万~6.2万辆。而实际上,2022年,S市各类机动车报废拆解量仅为1.99万辆,预计今年报废量不会超过2.5万辆。截至目前,S市已有7家企业取得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年拆解产能达9万辆,叠加各地正准备申报的企业产能情况,预计2023年S市报废机动车年拆解产能将超过11万辆,产能过剩严重。
材料2:“虽然有关部门给出的报废拆解量是机动车保有量的4%左右,但实际上,报废机动车的比例达不到这么高,约为8‰~10‰。”调研组表示,以S市为例,历史上的报废拆解高峰出现在老旧车淘汰那几年,年均达到4000辆多一点,而当时S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大约为50万辆左右,占比仅为5‰。导致报废机动车数量过低的根本原因是非法拆解的大量存在。相关部门一直没放松对非法拆解的治理,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地下违法拆解屡禁不止。
“我们收到的车很多都是没有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的。有些车可能在本地办理了报废手续,但实际上却被运往偏远山区继续使用,或流入非法拆解渠道,并没有进入有资质的回收拆解企业进行报废处理。”S市某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调研组,S市某县曾有100辆公交车、500辆出租车进行过公开报废招标,但几年过去了,这些车辆已经销户,可是实际上,这些车辆并没有真正报废拆解,不知道去哪了。非法拆解大量存在,加剧了报废机动车产能过剩。除此之外,由于报废程序麻烦、车主意识不到位、法律对车辆停放管控无相关规定等原因,也使得“僵尸车”大量出现。
材料3:S市金马公司是一家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领域干了几十年的企业,为了保有资质,投资6000多万元升级改造,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却面临艰难的生存困境。“干,亏损;不干,就是等死。所以我们就是在硬着头皮挣扎。”该企业负责人表示,“50多名员工,干了这么多年也不能说不干就不干了。现在就是想退出,也没人接手。”S市金马公司面临的困境是大多数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