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
假期消费展现中国经济蓬勃生机
节假日消费是观察经济活力的一扇窗口。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旅游景点游客如织,商场超市人流涌动,餐饮店铺排起长队,影院剧场观众爆满……升腾的烟火气息、丰富的消费场景、高涨的消费热情,既显现出浓浓的节假日氛围,也激荡着澎湃的经济动能。
消费旺,经济强。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消费潜力逐步得到释放,市场销售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拉动作用持续显现。中秋国庆假期,出行旺、旅游火、人气热,线上线下消费“齐飞”,实物与服务供销两旺,正展现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旺盛活力,折射着我国经济的蓬勃生机。中秋国庆假期消费市场交出的这份亮丽成绩单,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呈现恢复增长态势。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消费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消费提质升级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中秋国庆假期消费市场的红火再次启示我们,我国消费增长空间广阔,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不断把中国大市场蕴含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在四川省成都市,“火锅巴士”把沿途的太古里、望平街、锦江、电视塔等景点串点成线,让消费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享受文化大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在贵州省贵阳市,由老厂区改造而成的青云市集,嵌入夜宵、夜景、夜演、夜购等业态,摇身一变成为消费新地标;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AR导览和各类表演,给消费者带来新感受,提升了文旅市场的热度……一个个案例告诉我们,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能够创造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增长。
恢复和扩大消费,同样也离不开良好的消费环境。中秋国庆假期,有的地方要求聚焦解决假期期间就餐难、停车难等堵点、难点问题,持续优化服务品质;有的地方加强节日价格监管,引导经营者诚信、依法经营;还有的地方推行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机制,让游客“放心游”……一系列举措,为消费者营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提振了消费信心。今天,随着新消费热点出现和服务消费增长,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显得更加重要。这既意味着要保障好消费者合法权益,也包括树立行业标准和规范,提升服务产品供给质量。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减少消费者后顾之忧,必能推动消费回暖跑出“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中秋国庆假期的消费盛况,就是中国经济大海之上的一朵浪花,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如大海般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内需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发力新消费、新场景、新动能,促进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定能充分发挥消费“主引擎”作用,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强劲动能。
白弈非;《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1日 第 05 版)
守护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社会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不久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建立健全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构筑起守护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法治堤坝。
当下,有的地方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拆旧建新、拆小建大、为旅游开发拆真古迹建假古董;片面理解对城乡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保护对象不完整,导致许多有价值的老房子、老街区由于未纳入保护体系而遭到破坏、拆除;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围而不修、闭而不用,导致大量历史建筑长期缺乏修缮维护,未能有效发挥应有价值。诸如此类的问题,给我们的文化传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依法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明确历史城区整体管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以及历史建筑保护四个重点领域;建立健全线索移送、会商研判、信息共享、调查取证等协作机制;检察机关在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应与行政机关形成既依法督促又协同履职的关系……《意见》的出台,有助于让各级检察机关发挥行政公益诉讼的督促协同优势,利用磋商、听证、检察建议等方式,推动多部门厘清职责、共同履职,有效激活行政机关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造成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侵害危险的行政违法行为。一项项具体明确的规定,对于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助力系统综合治理,推动实现多赢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多措并举、共同参与,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才能依法得到更好的保护,不断绽放出新的光彩。
(摘编自《河北日报》,原题为《构筑守护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法治堤坝》)
贾东亮;《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1日 第 05 版)
议论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引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时代以来,围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之密集、作出的决策部署之全面,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之丰富系统、深刻厚重,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方案,在各地考察各类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阐明对全球文化、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一系列中国立场、中国方案。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今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这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1日 第 01 版)
以体育促团结,合作应对挑战
——杭州亚运盛会启示录②
杭州亚运会女子50米蝶泳项目颁奖仪式后,冠军中国选手张雨霏与季军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紧紧拥抱,洒下热泪。原来,池江璃花子曾因罹患白血病告别泳池,后经不懈努力,再次复出。在此期间,既是对手又是朋友的张雨霏不断鼓励、为她祝福,激励着池江璃花子走出阴霾、再创佳绩。友谊的分量超越胜负,真挚的感情直抵人心。
亚运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团结的美好向往。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以体育促团结,把握历史机遇,合作应对挑战,践行‘永远向前’的亚奥理事会格言,把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亚洲之路越走越宽。”从诞生之日起,亚运会就寄托着亚洲国家主权独立、彼此团结的愿景,成为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族群多元的大洲增进团结友谊的桥梁与纽带。可以说,一部亚运史,就是一部促进团结、增进友谊的历史。杭州亚运会的圆满成功,为这部团结的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望杭州亚运会的日日夜夜,难以忘记那些团结友爱的温暖瞬间。开幕式上,当《同爱同在》的亚运会主题歌响彻夜空,歌词“同呼吸、同感受、同梦想,同爱、同在、同分享”感染着亿万观众。网球赛场上,巴基斯坦运动员乌什娜·苏海勒尽管输掉了比赛,仍不忘保持微笑,热情地与中国运动员交换徽章。滑板比赛中,泰国选手同获得滑板项目男子碗池冠军的中国选手陈烨碰拳以示祝贺。女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现场观众为泳池中最后一名仍在执着冲刺的越南选手加油助威,向不放弃的精神致敬。钱塘江畔,运动员们相互切磋、彼此激励、共同成长,带来许多感动。杭州亚运会的圆满成功,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促进亚洲人民团结和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在亚洲各国交往史上,友好合作是主流。亚洲国家谚语说,“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甘蔗同穴生,香茅成丛长”,生动展现了亚洲人民对友谊的珍视,对团结的向往。回望历史,诞生于近70年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是亚洲人民的智慧结晶;以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等为重要原则的“亚洲方式”,为国家间合作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一路走来,联合自强、守望相助的亚洲意识,早已烙印于亚洲人民内心深处。共走和平发展大道,共谋合作共赢大计,共创团结进步的亚洲大家庭,更成为亚洲人民的不懈追求。杭州亚运会的圆满成功再次启示我们,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前所未有。是团结还是分裂,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合作还是对抗?历史的钟摆朝向何方,取决于我们的抉择。必须深刻认识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命运紧密相连。面对各种紧迫全球性挑战,加强团结合作,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本届亚运会参赛人员规模、竞赛项目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彰显了亚洲人民对杭州亚运会的坚定支持,更凝聚起共促团结的磅礴力量。面向未来,各国人民同心合力、和衷共济,就无惧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挑战,就一定能推动人类发展的巨轮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万人合唱环节,观众席中近百扇“幸福之门”同时开启,传达出“亚洲一家 携手同行”的美好愿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我们团结起来,共行天下大道,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携手书写命运与共、共谋发展的崭新篇章。
孟繁哲;《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1日 第 04 版)
策论文
系统治理 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优化营商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制度安排,必须整体谋划、系统治理,既着力解决短板弱项、疏通堵点难点,又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夯实制度基础,确保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运用系统思维优化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强调“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系统思维以科学把握整体和全局为特点,注重系统各部分联动集成、协同配合。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在准入、运行、退出等全生命周期中所面临的竞争、监管、法治等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实现跨越行政层级、打破部门界限的整体协同。要加强各层级政府间、各政府部门间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的协作配合,对经营主体的发展需求进行整体性回应。要树立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理念。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人、行业协会等多元社会主体,应通过加强合作让更多社会主体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之间良性互动。
深化改革破除壁垒梗阻。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通过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过程。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要消除区域间的市场壁垒。清理和防范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效便捷流通,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使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要积极优化政务服务,通堵点、接断点。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让企业放开手脚谋发展,激发市场内在活力。
完善有利于营商环境优化的制度。营商环境优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也要久久为功。要夯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基础,有效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及时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境内外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更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完善干部激励、监督等制度,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干部考核,进一步压紧压实干部责任,有效督促干部把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以高水平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吴易泽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1日 第 09 版)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为建设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选拔党建与业务双强型党员干部担任学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把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提高教育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要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全域覆盖实施劳动教育,推动学科育人方式变革。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形成一体化办学、城乡共建等多样化办学形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贯彻落实“双减”工作,聚焦“减负提质增效”,开展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全段育人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难有高质量的教育。要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推动政策、资源、投入进一步向教师倾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编制使用效率,探索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以“片区联动、集团互派、跨校走教”等多种形式,推动交流轮岗有效开展。
(作者完利梅为江苏省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1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