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不少老旧小区地处城市核心地段、文化底蕴厚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可挖掘闲置房屋再利用、有偿服务等“造血点”。
A市清寺街道建融家园原为老旧小区闲置危房,改造成高品质长租公寓后,很快被抢租一空;南岸区正街社区挖掘街区历史底蕴,打造“超级80街”怀旧主题文创园,促进了文旅产业发展。
白马凼社区是A市首个老旧小区改造PPP项目,由北京愿景集团投资3.7亿元一体化改造运营。据了解,停车、临街门面等设施和住房是旧改重要“造血点”。不过,这些设施常常产权不一,导致后期收益归属不清,制约了企业积极性。市住建局干部说,近两年也有一些投资公司、房地产公司以及金融资本有意向通过“打包”片区的形式参与当地老旧小区改造,但一算账,发现成本高、回收期长,都打了退堂鼓。
材料2:清理违建、铺装路面、布置绿化……记者走访A市B小区时发现,小区居住环境有明显提升,但物业管理及民生服务等方面仍存短板。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面临“管不好”“管理乱”“管理难”等问题。配套服务存短板。
在B小区,居民反映小区改造更换了更明亮的路灯,可新路灯却“轮流上岗”,不开灯时路面一片漆黑。有居民向社区反映后才知道,小区路灯开关由小区物业控制,而“轮流上岗”的原因竟然是电费超支。B小区是房龄超30年的老旧小区,2019年由当地政府出资维修改造,后来长时间没有物业公司进驻,加上小区内租户众多,一些顽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居民赵先生告诉记者,小区改造后出现垃圾连续一周无人清理的情况,以致小区臭气熏天。业主找居委会也无下文。无奈求助媒体后,问题才得到解决。类似问题并不少见。老旧小区改造虽改善了硬件,但配套服务往往跟不上。
A市C小区属于开放小区,居住人员较复杂,出现疫情时,社区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面对测温、封控、登记信息、入户调查、组织核酸检测、配送物资等大量工作,有物业的小区能够很快正常运转,而没有正规物业服务的老旧小区,封控管理都是个问题。
A市住建部门工作人员说,去年当地因疫情实行小区大面积封控时,他们曾经协调几家规模较大的物业公司支援缺少物业的“零散小”老旧小区,可几乎所有物业企业都有心无力,仅能捐赠一些防疫物资。“如果不是机关单位的党员志愿者大批下沉到社区,老旧小区的防疫工作根本拉不开栓。”
目前A市的改造标准是每平方米400元,市财政补助60%,剩下的由区级财政解决,基层虽想提高群众满意度,但财政压力很大。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旧改项目的利润对施工单位来说是“聊胜于无”。受访者认为,由于资金来源单一、投入缺少机制保障,不少地方只能将资金主要用于老旧小区水电气热、楼梯楼体等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安全的基础类改造,物业管理、绿化停车、托老托幼等完善类、提升类改造就难以兼顾了。老旧小区“造血”功能不如预期,整体居住品质并未根本改善。改造后三五年,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很容易反弹,到时又要财政“输血”改造。
A市住建部门同志反映,公共维修资金缺口大、物业企业收费难、改造实施中沟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是不少老旧小区改了“面子”、改不动“里子”的重要原因。2000年以前,大部分老旧住宅小区未归集房屋维修基金,后期公共部分的维护保养缺乏资金来源。许多业主认为,买房时已交了钱,后续不愿再交。一些房屋经多次转手后,现有业主也不愿意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