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同两办、组织部打交道的同志们会发现,这些部门极少公开招录,选录新人的主要途径是借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借调同招录比,有这几点优势:
一是品质可控。两办、组织部等常委部门贴身服务常委和市领导,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在这些单位工作,小差错、小失误可能就是大事故,能力素质必须过关。
借调人员一般是在乡镇、县级工作过一两年,综合能力通过了领导和工作的检验,也符合常委部门用人条件,选来的人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岗位,同时借调还有试用期,在此期间如果“水土不服”,可以直接退回原单位。借调本身就是好中选优,那么多借调的,最后总能留下一两个称心的,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进人方式?
所以借调是个门槛,也是个缓冲,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试错的风险。而招考就很难做到这一点,新招来的公务员能力咋样?性格如何?有没有上进心?可都说不准,现在体制内的佛系青年可不少。
海主任就遇见过这种情况,有一年市委办大领导要创新人才选拔方式,面向社会新招录公务员进入市委办,总共考进了5个人,三男两女,来的时候看着很齐整,领导很高兴。
然而奇葩的事来了,其中一个男的进来不到两个月,被组织部门查出私自办企业,沟通后主动辞职了;另一个男的是高龄上岸,入职时已经34岁,在委办上班不到半年,就跟主动提出调离市委办。
三个小姑娘其中一个是外地的,工作一年后考回老家了;剩下两个一个身体不好,动辄就请假,另一个就是佛系干部,到点就下班,坚决不加班,最后只能双双推走。
一年半不到,新招录的5个一个没留,搞得秘书长哭笑不得,从此后坚决不招考了。
二是程序简单。新招录干部程序非常复杂,最开始要报招录计划,确定各项条件;报名时要逐个审核,有的岗位几百个人报,就要审几百人,如果有的填写不规范或有疑问,要打电话让考生补充;进面试的要进行资格复审;进考察程序还要政审,看档案不说,实地考察还得出差,完了还得准备各种考察材料,写考察报告,有问题还要写核查报告;人来了还得办理各种工资、编制等手续。
现在体制内档案的审核越来越严,招录进来的人即便档案存在瑕疵,只要不是大问题就卡不掉,但提拔的时候就要反复补档案,反复写报告、作说明,不胜其烦。
去年某单位招了一个人,因为一个入党的小问题政工科联系了六七个单位做说明,科室还写了好几千字的报告,就这样当事人还一肚子意见,里外不讨好。
有问题不要?谁敢开这个头?人家不得投诉加打官司?现在领导都不想得罪人,只要不是违法违纪,进来就没有辞退一说,宽进严出也是体制内越来越多人躺平的原因之一。
借调就能完美避开这些问题,有了前车之鉴,凡借调人员办理调动手续前,都会先请组织部审一审档案,如果有问题可以直接不要,谁也不说出什么来。
三性别可选。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越到基层越是阴盛阳衰,乡镇干部女同志的比例有的已经超过六成。因为大政策严令不允许搞性别歧视,甚至男女1:1的招考条件都有人举报,再加上女孩子考试能力确实强,男孩子玩心中压根考不过,有的单位连续七八年都招不到男同志。
两办、组织部等单位工作忙、压力大,需要经常出差、陪客、加班,劳动强度和工作性质对女孩子是不太友好的,而且女性因为孕期、产期、哺乳期,头胎、二胎、三胎,需要接连不断请假,搞不好五六年之内基本没法用,等孩子上学了又得辅导,基本上35岁之前心思很难用在工作上,等能干活了,也过了进步的年龄,很多也就慢慢躺平了,这也是很多单位不喜欢用女同志的原因。
借调就可以避免性别不可选的问题!
四是留有后门。两办和组织部是工人的培养“一把手”的“黄埔军校”,但凡想在仕途上扒拉两下的人,要说不想走这个捷径多少都有点违心。
可这些单位的岗位是有限的,总不能谁想进都进吧,招考现在公平地跟完全透明没啥两样,单位一把手在新人入职前基本决定不了谁能进谁不进,而借调多少有点回旋的余地,谁进谁不进,谁留谁走一把手有绝对的话语权。
既能为单位选拔优秀的人才,又能通过借调进行某些置换,还能避开很多坑,哪个性价比高?
所以,要说借调这事,一点内幕没有肯定不可能,但这些单位的干部天天在市领导眼皮子底下晃荡,总体能力素质肯定是拔尖的,关系户肯定有,普通人也大有人在,有关系起步快,但能不能站得住、走得远,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