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汽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即便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开车上下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至于选择什么车,体制内有个原则永远不会错——“随大流”,15万以下的家用车即可。
选择豪车自然不合适
有的年轻干部家庭条件不错,家里好几辆“豪车”,或者作为参加工作的奖励“任选”自己喜欢的车。结果整个机关大院就属“年轻人”的车好,领导们看到后都要好奇的问问保安“这是谁的车?”机关单位绝不是“炫富”的场所,一个“小兵”的“座驾”比领导们的都要好,只会徒增不必要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办事群众看到“豪车”后很容易产生“待遇就是好”、“油水真是多”等不良印象,反而给组织和领导抹黑。
过于寒酸也不是上策
也有些同志时信奉“财不外露”的处事标准,生活中尽可能的节俭,甚至到了“寒酸”的地步,开的车破破烂烂,似乎这样才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公务员的工资高度透明,在当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刻意“装穷”瞒不了别人、只会让人觉得“假”,毕竟条件真不好完全可以骑电动车上下班;另一方面在机关工作还是比较讲究外在形象的,领导喜欢的是精神、整洁、干练、得体的年轻人,刻意“丑化”自己很可能“得不偿失”。
体制内的事儿说大可大、说小可小。不论大事、小事切莫“标新立异”,时刻与大众保持一致是最稳妥的,切莫让这些“无谓的事儿”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