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声音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习近平
今天中央财经委员会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问题。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深刻认识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建立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这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
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耕地撂荒增多,占补平衡存在量不足、质不高问题,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托底。农田水利方面欠账还很多,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土壤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
第二,加强耕地保护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
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
——量质并重,就是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永久基本农田必须实至名归,必须是稳产高产良田。耕地占补平衡,不能成为简单的数量平衡,必须实现质量平衡、产能平衡,决不能再搞“狸猫换太子”的把戏。
——严格执法,就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长牙齿”措施保护耕地。分级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整合监管执法力量,形成合力。
——系统推进,就是要把耕地保护放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来考量,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永续利用,就是要处理好近期与长期的关系,不但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把祖祖辈辈耕种的耕地保护好提升好,为后代留下更多发展空间。
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必须要有几个关键实招。
一是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已经明确了各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落地落图。省级党委和政府得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有关部门要严格考核问责,不能含糊。
二是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党的二十大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要尽快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和投入标准,真正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中央和地方财政要为提升耕地质量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监管,确保把钱用到耕地上。
三是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占补平衡中耕地数量和质量补充不到位,根子是制度漏洞。要将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种树等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坚持“以补定占”,把上年净增加的耕地数量作为下年度批准占用耕地的前提。不能占1亩良田补1亩劣地、占1亩整田补1亩散地。要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强化刚性约束,完善后续管护、再评价等机制。
四是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比较收益偏低。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和种粮积极性。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抓耕地保护、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
还要强调一下撂荒地治理问题。要摸清底数,分类推进撂荒地利用。无人耕种的,要通过土地托管、代种代耕等措施,保证地有人种。地不好种的,要通过水利设施建设、地块归并整理、地力培肥等措施,改善耕作条件,尽快恢复生产。对确不宜耕种的,可以根据条件,宜粮则粮、宜经济作物则经济作物,增加多样化食物供给。要重视发挥村集体居间服务、统一经营的功能,因地制宜把撂荒地种好用好。
五是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转变。通过一定形式的技术改造和设施建设,很多原来不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可以用于农业生产,这就可以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比如,盐碱地的改造利用;又如,发展新型设施农业,进行工厂化农业生产,城市里可以生产蔬菜,荒漠戈壁也可以利用起来,这方面新疆、甘肃等地已有成功的案例。要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探索有效发展模式,把“藏粮于地”同“藏粮于技”结合起来,利用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最近一个时期,各方面抓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急于求成的倾向。保护耕地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来回“拉抽屉”。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宣传解读,适当留出过渡期,循序渐进推动。
第三,要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方面,我们党带领人民谱写了辉煌篇章。1949年冬天,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决定对黄泛区盐碱地开展综合治理,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几代人的努力,黄泛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粮仓。山东东营、河北沧州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过去有个俗语“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最近两年,我先后去这两个地方考察,了解到他们都结合实际探索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有效途径。
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对现有大面积盐碱耕地进行改造提升,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在一些盐碱地发展饲草和现代畜牧业,可以拓展多元食物渠道,不一定都种粮食。适度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可以补充耕地面积。不久前,我去内蒙古巴彦淖尔调研,“三北”地区大量盐碱地上植被稀疏,防风固沙能力差,如不加快治理,将增加荒漠化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治理盐碱地的生态意义也很大。
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把基础工作打牢。二是搞好顶层设计,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根据水资源等方面条件对成本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区分轻重缓急,经过严格认定审批后实施。三是分类施策,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梯次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四是坚持粮经饲统筹,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五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六是制定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面试热点
善用法治利剑严惩网络暴力
当网络暴力从“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在评论区侮辱英烈”等人们熟知的典型案例,逐步转向“网课爆破”“深度合成”等新形态、新技术,监管利剑如何跟上?
法治社会绝不允许网络暴力。在网络犯罪呈现出新形式、新特点的背景下,用法治力量严惩网络暴力、维护公民权益和网络秩序,对营造和谐、理性、有序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近年来,为了震慑不法分子、保障网民权益、整治顽瘴痼疾、引导社会风气,从刑法、民法典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作出规定,到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文件、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等,法律篱笆不断扎紧,法治利剑日渐擦亮。自今年4月开始的为期100天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案件2300余起,依法关停违法违规账号2.1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70.5万余条。持续的行动、务实的举措,展现出政府部门依法严惩网络暴力的决心,坚定了全社会打击网络暴力的信心。
也应看到,治理网络暴力是一项复杂工作。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坚持严惩立场,依法能动履职,为受害人提供有效法律救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公众安全感,维护网络秩序。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实施,方能进一步提升网络治理成效,让网络空间更加风清气正。
“精准”和“有效”是衡量法治利剑的关键尺度。今年9月公布的一批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中,造谣祖孙合照为“老夫少妻”的吴某某获刑1年。观察该判决,法院认定了受害者的截屏证据并结合其他事实以诽谤罪定罪量刑,体现了“精准”;法院综合考量了情节的严重性、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给予了网暴者应有的惩罚,彰显了“有效”。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典型案例、做到宽严相济,努力从具体罪名适用、从重处罚情形、证据与公诉标准等方面着手,法治利剑就能精准、有效发力。
严惩网络暴力,也迫切需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提高依法治网的前瞻性、预见性,就必须科学认识网络治理规律,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优化、完善法律法规。
前段时间,湖北武汉黄陂区人民检察院干警走进校园,为400余名师生讲授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课,图文并茂讲解了遭遇网络暴力侵害后的固定取证方法、应对措施等。清除网络暴力,需要凝聚各方合力。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善用法治利剑压实责任、筑牢堤坝、细化监管,我们一定能让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周人杰;《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1日 第 05 版)
依法规范扫码消费
不久前,一则“顾客扫码点餐法院判商家赔5000元”的话题,引发社会关注。消费者孔某在某餐饮公司用餐时,商家要求其扫码点餐;在扫码过程中,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孔某的个人信息被强制获取且无法自行删除。法院判决该公司删除孔某个人信息,向孔某书面赔礼道歉,赔偿孔某为保全证据花费的公证费用5000元。有网友留言:维护了消费者权益,法院判得好。
如今,以扫码点餐、扫码付费等为代表的扫码服务,让人们体验到了信息时代的便捷。但有的商家滥用这一模式,以至于停车场缴费、服装店结账等,都必须先扫码关注才能获得服务,试图将一次消费行为转化为长久流量,以满足其后续的推广营销活动。本为让人有更佳消费体验的服务方式,却因套路而变了味,给消费者带来烦恼。
在“扫码”与“点餐”之间,夹杂着各种繁琐的、非必要操作,比如让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授权个人信息、注册会员甚至强制实名认证等。这不仅影响消费体验,更加大了消费者隐私泄露的风险,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次案件为例,根据法院审理,涉事商家在顾客点餐前未告知可人工点餐,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线上点餐,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经营者“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的规定,涉嫌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扫码点餐程序获取顾客信息,属于变相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行动,维护了自身利益。从判决结果看,这也给由扫码点餐衍生出来的违法违规行为敲了警钟。
任何消费模式、服务方式都应有边界,必须以尊重消费者意愿为前提,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拿扫码点餐来说,无论是基于纸质菜单,还是借助电子设备,其本质都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保护好个人信息是底线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案件中“法院判商家赔5000元”,仅是顾客为保全证据花费的公证费用,顾客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等维权成本只能自己承担。商家违法违规成本不高,导致类似行为还是屡见不鲜。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还得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对商家形成有力震慑,同时要进一步畅通维权通道,鼓励消费者站出来维权。凝聚合力、加强治理,才能为消费者创造安全、安心的消费环境。
“变味”的扫码点餐,“扫走”的是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和信任,从长远来看,商家的客流和利润也会随之流失。对此,经营者必须加强自律,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摘编自《海南日报》,原题为《扫码点餐不应“扫走”安全》)李萌;《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1日 第 05 版)
议论文
有情怀 有本领 有担当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一位长期从事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的记者这样的话语,令人感触颇深。从基层摸爬滚打过来,在路上是生活常态,用一篇篇有力的报道推动公众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行业进步。赶路的人,虽苦犹乐,当一个又一个微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能汇聚起关爱生命、守护安全的磅礴力量。
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无数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身体力行。或是扎根基层一线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故事,或是奔赴新闻现场用笔触、镜头、声音传递真情实感,或是坚守夜班岗位编织岁月经纬、诠释敬业担当,他们在记录时代中把握时代脉搏,也推动着时代的进步。踏上波澜壮阔的新征程,如何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贡献力量?如何更好践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时代呼唤新闻工作者要把学习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必修课,努力做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
情怀诠释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闻工作者“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当年烽火硝烟中,范长江跋涉数千公里、走遍大半个中国,真切感知人民困苦,创作出力透纸背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新时代以来,在脱贫攻坚一线生动书写,在抗疫斗争的最前沿真情记录,在边防哨所和万里海疆深情讲述,在共建“一带一路”现场深入报道,正是因为胸怀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赤诚,新闻工作者心中有光、脚下有力。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才会有切身体会、真切共情,才能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这应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怀所在。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全媒体时代,舆情瞬息万变、传播格局深刻变化,没有金刚钻、缺少几把刷子、不掌握十八般武艺是难以胜任新闻舆论工作的。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把握新闻舆论工作规律,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同时,要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涵养高素质、全媒型、复合型的真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时代新征程,守住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让党的政策主张更加深入人心,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无不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挺膺担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担当是一份“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尤需在乱云飞渡中坚守价值航标,在赓续文脉中传承贯道之器,在固本开新中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正是新闻工作者担当使命最有力的诠释。
“你问我,凭什么站在这里,
凭鞋底的泥、肩头的霜、手里的笔;你问我,为什么脚步不息,为追寻真理、记录时代、守望正义。”歌曲《我的名字》唱出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心声。努力做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脚步在路上,荣光在前方!
沈若冲;《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1日 第 04 版)
经验交流
同步提升发展“含金量”与“含绿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山东省东营市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近年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强化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更有特色、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向“绿”而行,加快创建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全力支持服务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和清洁低碳生产。如今,胜利油田新东营原油库获“碳中和”认证,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正式投产。我们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去年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项目发出山东平价海上风电第一度“绿电”,创造了当年规划、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海上风电建设高效率。我们规划建设6平方公里的全产业链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吸引一批优质企业入驻。能源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做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这篇大文章。
坚持向“新”发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在高质量发展这场大考中,新旧动能转换是必答题。我们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行“链长制”,加快石化、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一批重大石化项目,加快打造万亿级高端石化产业集群。同时,聚力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新引擎,形成新的增长点,按照园区化、链条化、集群化方向,加快打造锂电基础材料、储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等4个百亿级产业链,全市新材料产业近3年营收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9.4%。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坚持向“智”转型,加快培育“数实融合”发展新动能。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升级,是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2023年作为数字经济攻坚突破年,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去年以来,新增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试点示范96个。我们规划建设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园区,新落户数字经济项目138个,总投资达481亿元,推动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连续两年保持翻倍增长。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实施重点产业集群高能级平台、院士级领军人才团队全覆盖计划,统筹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创新推出“人才金政40条”,不断夯实创新发展人才保障。面向未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面向未来,我们将锚定目标,攻坚克难,不断扩大优势、补齐短板,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含金量”与“含绿量”的同步提升,努力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争一流、走在前。
(作者杨国强为山东省东营市委书记);《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1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