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工作是促进中央和各级党委决策部署、工作安排、指示批示落实到位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地方和部门围绕大局、聚焦中心、把握重点、攻坚克难、抓好落实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督查的目的是推动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督查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推动落实的过程。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做好督查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督查工作的核心。
一、增强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
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只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才能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离不开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支撑。发现和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渐进改革、扩大开放的内生动力。
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督查工作的基本功。新时代党委督查工作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围绕党委对督查工作的总体要求,把落实党委决策部署和领导批示作为工作重点,强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意识,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社会领域加大问题发现力度,推动督查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督查工作检视问题,要突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找出问题的个性和共性,把握问题的显性和隐性,充分利用明查、暗访、信访、调研、互联网等多种手段,提高发现问题的准度和精度。
增强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和积累经验,向书本学、向领导学、向同事学,不断增强专业知识和业务本领,练就一双精准识别问题的“慧眼”。另一方面,要善于观察、联想、分析、判断、总结,把握问题的规律性和多样性,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此外,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信息化革命趋势,加强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发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力求在问题发现过程中做到真实、精准、全面。
二、掌握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事物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纷繁复杂、变化多端。这就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看待问题,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认识事物,掌握科学的问题分析方法,透过问题表象看到实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督查工作中,对于同一决策部署,不同地区、部门落实效果可能差别较大,要重点学习和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把握问题的时代性、地域性和特殊性,既要避免决策执行“走调”,又要防止决策执行“铁板一块”。正如马克思所讲的:“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在问题分析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特点、风土人情和历史沿革等,做好档案分析、问卷调查、群众访谈、实地调研等基础性工作,深入细致查找影响决策落地的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问题的因果逻辑搞明白,把问题的轻重缓急搞透彻。
同时,要加强不同问题的对比分析和分类归纳梳理,探究问题的本质和特性,区别哪些是政治建设问题、哪些是思想教育问题,哪些是原则性问题、哪些是制度性问题,哪些是利益性问题、哪些是责任性问题,哪些是主观原因造成落实不力的问题、哪些是客观条件制约造成无法落实的问题,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夯实基础。
三、提高协助解决问题的能力
督查工作不仅要能全方位、多角度发现决策部署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而且要能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根源,从而找到病灶,促进问题解决和推动决策落实。
要逐渐转变督查工作思维方式,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督查工作重点放在协调、帮助、推动地方或部门抓好决策落实上。
要充分考虑决策在地方或部门的实际执行环境,不能一味地对地方或部门发通知、定指标,搞检查评比、数字考核、网络投票,造成地方或部门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陪同、应付督查考核评比上。实际工作中,一些检查评比流于形式、过于频繁,不仅没有起到落实工作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基层负担,影响了正常工作开展,也为形式主义创造了“温床”。这些现象的产生,究其根本,还是没有把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与督查工作实际结合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要切实在协助解决问题和推动落实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发现问题是基础,分析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才是核心。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督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节点,寻找有利时机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要加大督查信息公开力度,督查情况面向社会及时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金点子”。同时,要真正做到为基层分忧、为基层减负、为基层松绑,决不能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决不能重痕迹轻实绩、重形式轻内容、重问责轻溯源,给基层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来源:《秘书工作》,作者:林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