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基层治理日益复杂化、精细化,部门协同治理已成为攻坚克难的常见手段,对基层治理现代化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疫情防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作中经常见到部门协同联动产生“1+1>2”的效能。但部分环节也存在协同程度低、协同效率低、协同责任不清等待补足的短板。
有的项目参与部门虽有协同形式,彼此间协作机制却未理顺,协同后仍是各干各的,不能完全形成合力,造成部分人力资源闲置。
今年4月,人社局干部李冰被抽调到当地住建局,参与多部门协同的城市形象提升工作,然而到岗两个多月仍没下一线,只在办公室做些杂活。李冰说,部门间配合的机制没有理顺,大部分工作仍是住建局的同事在负责,其他抽调来的同事难以融入具体业务,“每天上班不知道该干啥”。一位业务部门干部说,协同部门缺乏相关业务知识,部门联动时若想让外单位同事深度参与,就要专门对其进行培训,所需成本较高。“一是任务重时间紧,二是怕外单位同事业务不熟练出错,于是干脆少协同,自己部门干。”
协同治理中,有的部门只是参与,热衷打卡留痕,并未对实际工作做出贡献。虽是多部门联动,工作效率却不高。曾有一次环保督察活动,工作小组成员涉及环保、农村、交通、林业等七八个部门,共十余人。但实际工作中,只需环保部门到场即可,其他同事只是拍照刷“存在感”。
一位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干部王昆说,有的专班成员与原单位工作没有脱钩,一方面不能及时转移工作重心,另一方面带着临时参与的心态对待协同工作,没有养成协同工作习惯,导致协同网络不紧密,项目总有责任缺口。
有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在项目实施中承担的责任和权利不对等,推动工作缺乏抓手,让牵头部门“头疼不已”。某地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干部说:“50多个部门配合的安全生产项目,过半部门到期迟交、漏交材料。我们还不敢催太急,生怕对方反感,后续材料就更收不上来了。”弱势部门如果作为牵头部门,就可能背上牵头责任,却没有牵头权力,只能干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