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倒计时”——这几天这几个字赫然出现在热搜上。众所周知,自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发生新变化。体制内的你我一定都很关心,这到底会带来什么样实质性的影响?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来回顾一下“养老金并轨”的“前世今生”,看看养老金并轨,到底意味着什么。
1
一、为什么会出现“养老金并轨”?
这个我们要从“双轨”说起。2014年以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双轨”运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用缴纳养老保险,但退休后的养老金标准却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全国人大财经委曾有一份调研报告,提到西部某省2014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费水平为月人均3227元,而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则为月人均2065元,前者是后者的1.56倍。这样的比例当时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存在的。对于这一突出矛盾,当时社会反响强烈,成为社保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之,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金的缺口也越来越大。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消除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同时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
2
二、“养老金并轨改革”何时启动的?
由于各界对于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呼声很大,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自2014年10月起正式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按照政策规定,养老金并轨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告别“免缴费”时代,每月将缴纳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作为养老保险费用。改革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为三类:改革之前(2014年10月)退休的“老人”,完全不受影响,待遇照旧;改革之后参加工作的“新人”,完全按照新办法执行,需要自己为养老金账户缴费。最复杂的情况是“中人”,也就是改革前(2014年10月)参加工作,改革后陆续退休的工作人员。对这部分“中人”的退休金,当时多地细化方案中提出设立10年过渡期,确保“中人”的待遇不降低。到今年10月,“十年过渡期”终结,养老金走上正式并轨时代。
3
三、“养老金并轨”后,你的钱袋子会瘪吗?
养老金正式并轨,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说,最关切的问题肯定是:“退休福利会不会在过渡期结束后缩水?”这实际上事关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首先,“老人”丝毫不受影响。
其次,“中人”的待遇不会减少。从“中人”养老待遇的变化其实就能看出来:2014年养老金改革之后,体制内“中人”领取养老金,开始新老办法并用。从过去10年过渡期的统计数据来看,绝大部分体制内人员都是按照新办法发放退休待遇,因为新办法计算的待遇比老办法更高。今年10月过渡期结束之后,很多体制内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将不再受到“保低限高”的约束,每年也不用被限制在一定涨幅之内。
最后,“新人”可能会受影响。政策规定,在2014年10月1日以后入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金和企业职工养老金会按照同一方法计算,即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合发放。
然而,就算是“新人”,退休时待遇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原因有二:一是社保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水平密切相关。机关事业单位一般能够按照真实工资水平足额缴费,那么待退休时账户余额数目并不小;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年金是强制建立的,财政保障全额缴纳,有企业年金,养老待遇还会提高一块。此外,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提升和工作年限的增加,还有作为全国政策的工资普调,到退休时“新人”的养老金大概率不会受太大影响,反而还可能会比“并轨”前增多。
综上,对体制内工作人员来说,“养老金并轨”并不是坏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不会受太大影响。而且,“养老金并轨”有助于实现养老金待遇的公平化,我们作为公职人员应该支持并积极参与,为促进社会公平尽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