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干部进入体制后“开局”比较理想,即便是在乡镇等基层单位,由于学历高、有活力,又愿意吃苦,遇到好的机会不到30岁就走上了“副科”的岗位。但若因第一步走的“顺利”就“理想”的认为今后都是“一番坦途”,甚至计算自己什么时候提“正科”、什么时候冲击“处级干部”,这些想法是“不成熟”的。真实的情况是——在体制内发展“科级”已经是很多人这辈子能够达到职业高度。
残酷的真相,“不如意”才是常态
目前全国约有700万公务员,按照《D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县处级副职以上职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干部”,这些领导仅占公务员队伍总数的10%左右。看似10%不少,但处级干部的数量是呈“倒三角”分布的,人员占比从部委、省厅、市州、县区、乡镇逐级降低。全国约有60%的公务员在县级及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以县级为例,一般来说“县处级领导干部”只有四大班子正副职和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一把手,人数在20人左右;而常住人口数量在50万人以上的县城约配置公务员2000人,这一比例是惊人的1%。对于90%以上的公务员来说,科级干部就是个人发展的“天花板”,越往基层特别是到了县级及以下部门,副科可能就是个人能够到达的最高职级。
当然,也有学员认为职务与职级并行后,这一数量多了一些。实际上,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履行领导职责,不担任领导职务的职级公务员依据隶属关系接受领导指挥,履行职责。职级公务员只是个人工资待遇“涨”了,但本质上还是“员”、是接受管理的“兵”。目前很多职级公务员是由原来的“实职”干部转化来的,新的“实职”是自己曾经的下属,似乎“政治待遇”还在,但今后这种趋势一定会逐渐扭转。此外,职级一般是组织部门“统一调配”的,是“优先”安排“离退休”人员的,年轻公务员很难被列入“考虑”范围。
同样是科级,“含权量”差别很大
在省厅一级,科长就是干活的“大头兵”,多数工作都要“亲力亲为”;在市州一级,科长是单位某个领域的“主管”,负责全市某一业务的指导和监督;而在县区一级,“正科级干部”就是“属地要员”,例如县财政局局长、区税务局局长等,虽然职级不算高,但是在当地很有“权威”。
至于工作强度,省直正科要常年伏案写方案、材料、汇报,任务重、要求严,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白+黑”“5+2”是常事;而县直正科作为部门领导,主要职责是管理和统筹,工作重点就是开会协调和完成县区领导交办的重点任务,会有阶段性的忙碌,思想压力也会大一些,但工作强度和“成就感”好很多。
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县直正科实权是大,然而职权仅限于县辖范围内,出了所在地影响力几乎为零。而省直正科,虽然直接权力不大,但联系到具体地区基层单位都会给“面子”,“小人物”一样可以“办大事”。
不同的平台,“天花板”是不同的
在基层,每次提拔都像是“闯关过坎”。
按照干部“下管一级”的原则,乡镇干部归县里管。一般情况下在县一级,从科员到副科是“小坎儿”,凭借高学历和年轻人的拼劲儿,任劳任怨、加班加点,遇到好的机会可能在30左右当上乡镇副职,正如当前很多年轻干部的现状;从副科到正科是“大坎儿”,正科职数和在职人数比达到二十分之一,排在你前面的还有多年未提拔的“老副镇长们”,5%的成功比足以淘汰大部分人;从正科到副处是“鸿沟”,不足1%的的成功率,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或者“天降鸿运”,一般人已望而却步;至于从副处到正处,那是“天堑”般的难度,绝大多数干部想都不会想。相反在省厅,这“第一步”可就长的多,年轻人奋斗几年都是“科级”干部,稳扎稳打以处级身份退休是常规操作,当然还有机会冲击厅局级职位……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万万不要被自己的“愚忠”感动自我、用“安分”麻痹自己。在体制内发展,平台远比个人的努力要重要的多。真正有能力的年轻人,应该到更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希望北辰广大学员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2024年成功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