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半,之前在乡镇的同事,突然发微信问:“市上刚出了遴选公告,你说我是蹲在乡镇上继续等,还是考一考换个赛道、换个环境?”我问:“你前边还有几个人”,他说:“一样身份的,还有三个在我前边排着”。我拨通了他的电话,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的乡镇工作很难干,因为“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所有的工作任务最终都会层层分解到乡镇一级来落实。责任无限大,权力却无限小,你看这些年追责问责最多的也是乡镇,各地纪检监察数据统计也能发现,板子大都打到了乡镇干部身上。乡镇干部必须是全能型选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厕所改造、封山禁牧、综治维稳、包村帮扶、文明创建、耕地保护、大棚房整治、征地拆迁、信访调解、D建D务、防汛抗旱、畜牧防疫……总之除了外交军事之外,乡镇都得干,更不要说要迎接各级各单位、各种各样的检查、调研、督导、暗访,等等。
尽管有的乡镇年轻干部手忙脚乱是常有,熬夜加班是常态,挨批受气是常事,但真正在乡镇获得提拔却并不见得有多容易。守在乡镇政府等提拔调整人事,不得不面对以下三类普遍性现实性问题。
一是论资排辈、苦熬机会。论资排辈是体制内外的普遍现象,乡镇必然不能超脱于外。乡镇上绝大多数人想要提拔晋升,需要耐心等待机会,除了岗位空缺等特殊情况,一般五年一次的乡镇换届是一个重要机遇,是集中、整体、面上提拔的大好机会。在提拔人事方面,一般D委书记的意见十分关键,有时候书记一句话能决定乡镇干部几年的付出回报、甚至干部一生的际遇命运。遇到稍微公正公平的“一把手”,到了提拔人事的时候,会在符合条件(年龄、学历、政治面貌、性别……)的人中,根据“德、能、勤、绩、廉”等综合情况提出人选建议上报组织部门,但有一条是必须考虑的,那就是“论资排辈”——只要没有什么硬伤,往往会按照工作年限优先考虑推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排队”“前边排几个人”。但遇到有私心或者有其他想法的领导,这些不一定是原则底线。对于乡镇干部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排队等机会。普通地区的乡镇一般设有3个正科岗位:D委书记、镇长、人大ZX;设有若干个副科岗位: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镇长(3名左右)、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兼任)、TZ委员(兼任)、武装部长,有的地方还设有综治办主任、工会主席、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有的是正科)等。后来又增设了“三站五办”,提供了七八个事业单位副科。乡镇一般在岗几十人至上百人左右(含一些劳务派遣、公益性岗位等“临时工”),总体来说提拔竞争相当激烈。有的人机遇好能解决副科、有的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是个普通科员。不过,即便是提拔了副科,再往上走也很不容易。从一个副镇长,除了一些“幸运儿”遇到或创造出天时地利人和走得快之外,一般走到镇长的位置往往需要十多年。
二是唯身份论、唯票数论。乡镇“正式干部”分为两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身份,提拔晋升也是各走各的路,公务员可以直接提拔为班子成员、实职副科,事业单位身份的则只能先上“三站五办”的站长或主任、解决副科,然后再等换届时候“倒”班子成员、实职副科,过渡取得公务员身份,这样就多走了三五年的路。近些年来,干部选拔任用相对规范,干部身份逐渐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有的人就因为“身份”不对,白白苦熬了好多年,甚至到头来一无所获。另一方面,乡镇提拔往往要履行民主投票程序,镇政府“正式干部”,村两委的支书、主任,驻镇机关事业单位(派出所、卫生院、农商行、兽医站,等等)“一把手”都有极为重要的投票权。票数很关键,决定了干部提拔的关键一步,于是潜移默化中树立了一个鲜明导向——默默无闻的干工作,不如吃吃喝喝、拉拉扯扯搞关系来的实际,有的人咱也不能说人家投机钻营,人家头脑灵活、家里经济基础好一些,平时请客送礼勤、人际关系搞得很好,投票的时候票数很高,反倒是一些老老实实干工作、甚至因为工作讲原则得罪了人,丢了票、票数低,领导还会认为他“群众基础不好”“为人处事欠佳”,提拔晋升也相对被动。
三是空降镀金、定向考察。乡镇提拔晋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空降兵”特别多,市上、县上经常派一些“重点培养对象”“优秀年轻后备”下乡镇担任重要岗位领导干部,比如领导的亲属子弟、身边工作人员,四大办(人大办、政协办、县委办、政府办,这样排序是按提拔晋升节奏快慢而定,人大政协懂的都懂)、发改等综合部门单位干部。这样一来,乡镇干部的提拔晋升空间就被极大挤占、压缩。另一方面,哪怕是在本乡镇选任提拔,很多时候定向考察也占了很大比例——前期已经明确了提拔对象,组织部门只是下来履行必要程序,专项、定向考察某个干部,至于背后这一番运作,请大家自行推断吧。
除此之外,职级职务并升政策的实行,给很多乡镇干部带来了极大希望,但在具体的执行落实上效果并不理想。一来职级晋升名额有限,乡镇科员晋升四级主任科员,都快赶上提拔晋升实职副科一样艰难。晋升时,更偏向于照顾老同志、解决薪资待遇,这样一来论资排辈现象更加严重。二来组织部门出于平衡稳定等方面的考虑,宁愿空着职级职位,也不愿意按时按政策给干部们及时调整职级,尽管很无奈,但这确实客观存在。
相对于乡镇,市直部门单位站位高、条件好、环境优,而且日常工作分工相对细化明确,除了办公室、综合科这样的综合科室以外,其他的科室干部往往专门负责某项工作,主要工作任务也侧重于将省上的政策文件转发给县上落实,这些优越性压根是乡镇上大杂烩、全能型工作性质比不上的。不同于乡镇最基层一线,市直部门面对的是全市各个层级,接触的人、经手的事,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时代,遴选为很多基层的同志打开了一条向上流通的渠道,但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市直部门遴选,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小遴选,另一种是公开大遴选。小遴选就是市直本单位向组织人事部门申请批准或报备后,自行组织面向本系统或本市内推荐遴选,由基层单位、县市组织人事部门内部推荐筛选,遴选单位组织考试(有的笔试面试都有、有的只有笔试或面试一项)。这种内部遴选,难在报名机会——报名机会很宝贵也很难得,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这回事儿的时候,人家已经考完了、到岗了,也就是说不一定人人都有报名机会,更不要说是考试机会。公开大遴选就是我们常说的遴选,通过组织人事部门,统一发布公告、网络或现场报名、组织开展考试等,相对来说开放公开,大家凭本事笔试、面试。但是越到后来,这种遴选岗位“性价比”越低,比如一些外派审计的岗位、写综合材料的岗位,或者一些需要长期出差、办案的岗位,等等。
但是,哪怕门槛再高、条件再艰苦,也有很多人出于各种考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去报名考遴选。市直部门的遴选考题,除了中省市的政策理论要考,还要着重复习下市情,近些年本市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本市的历史人文、发展思路、政策举措,等等。当然最关键的是考察公文写作能力,毕竟无论是哪个层级的遴选侧重点都归结到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材料”。另外,如果是纪检监察机关遴选,还会着重考一些专业方面的业务知识等,难度系数并不低。
给老同事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实话,希望对他能有所帮助,毕竟自己的路需要自己来选择,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