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得到国内外与会者的交口称赞。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利安娜·罗德里格斯认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有力促进了无障碍环境发展。“每个场馆都在无障碍方面做得非常不错。我们和北京冬奥组委的共同努力让赛事有非常好的无障碍环境,这是让人满意的。”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平等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自主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民生举措,也是践行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确保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这件党和国家的大事顺利筹办的重要基础条件,是首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深度解读
★北京无障碍设施建设前期工作
2000年5月18日,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对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规范,并于当年9月1日施行。2004年4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于当年5月16日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无障碍建设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04版《条例》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维护、管理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是近年来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按照04版《条例》规定,本市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及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2005年,建立了“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市政府明确由分管副秘书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原市规划委和市残联牵头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市发改委、市民政局等1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牵头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过现场调研、项目推进、进度督办等形式,确保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工作高标准完成。
2.确立无障碍标准体系。04版《条例》实施以来,本市组织开展了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先后编制发布涵盖综合类、居住区、公共建筑、市政道路、轨道交通及特定地区等一系列无障碍设计标准和图集30余项,初步建立了本市无障碍设施规划设计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对无障碍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
3.推动无障碍系统改造。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全市实施了1.4万个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截至2017年底,全市又完成80余条市政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任务;完成1145座公厕品质提升改造;完成139个老旧小区的环境整治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无障碍家庭改造11450户;设置、调整人行横道117处,清理占压盲道无障碍设置的各类交通设施89处;市属公园完成坡道整修、扶手栏杆维修更换等维护工作160余次。全市拥有一级踏步低地板公交车1.17万余辆,占公交车总数50%;对46处快速公交站台增设了盲道;设置“老、幼、病、残、孕”专座,新采购的公交车由原来的10%专座增加到20%;所有公交车内均配备了报站机和滚动屏,更换了5万余张新版双语站名表,新版站名表增大了字号,为老年人、残疾人乘坐公交车提供了方便。
4.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对市级政府网站无障碍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网站于2017年11月正式上线。新版网站保留了无障碍语音朗读、语音导航、高亮度对比、调整文字大小、页面放大、鼠标定位功能,访问速度显著提升,访问界面更加简洁,用户使用更加便利。此外,还建立了区级无障碍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区级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
★北京无障碍环境工作成效
1.坚持服务冬奥,坚决兑现主办城市承诺。以“两个冬奥、同样精彩”为目标,同步推进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建设、赛会服务和城市运行相关无障碍环境建设。高标准建设和改造冬奥场馆,按照冬奥无障碍《指南》,无障碍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场馆观赛区提供无障碍席位;冬奥村内可以无障碍通行至各功能区,按1:1的比例设陪同席;“冰立方”无障碍卫生间全部采用电动门和语音提示,洗漱台的镜子采用倾斜角度设计。督促25家冬奥定点医院、60家冬奥签约酒店、7家冬残奥会签约饭店无障碍改造全部完成,整改涉奥场所周边1公里范围点位9775个,全力打造一届“有温度、无障碍”的奥运盛会。
2.坚持聚焦重点,不断提升城市和谐宜居水平。突出抓好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场所、信息交流等4个领域,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着力打造连贯畅通的无障碍交通出行体系,修复盲道25967处、人行横道6471处,改造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34个,城市全域主要道路盲道基本“无断点”、缘石坡道基本“零高差”;改造公交枢纽、公交站台、地铁站、公共停车场2682个;打造606条无障碍公交线路,12242辆公交车配备无障碍导板等设施,占城区公交车总数的80.12%;配置无障碍出租车535辆;新建火车站、交通枢纽、地铁站基本无障碍化,大兴国际机场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标杆,东直门交通枢纽成为无障碍改造示范。市、区、街乡三级政务大厅,二、三级医院,一、二类公共厕所全面实现无障碍化。公园景区、宾馆饭店以及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馆等公共文体场所无障碍设施及服务进一步普及;大中型商超、银行、邮政、电信等无障碍软硬件水平明显提升;各级学校无障碍设施进一步完善,软性服务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残疾人、老年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9万栋老旧住宅楼单元门口进行坡化,改造街边“七小”门店2.4万个。实施100个居住小区无障碍设施规范化专项整治,调动社会投资700多万元,完成1.1万处无障碍设施改造。着力适应多元化信息交流需求,政务服务网站、公共服务应用程序全面实现无障碍化,残疾人、老年人交流障碍逐渐消除。
3.坚持系统观念,积极提升社会治理总体效能。建立综合执法十项工作机制。出台无障碍城市、街边门店无障碍设计标准,形成以31个规范为依托的标准规范体系。推进精细化管理,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维护纳入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常态化处置占用、闲置问题15万个。建立全市大数据管理系统,组织9224人开展全市无障碍设施排查,15.15万个公共设施点位,125.72万处无障碍设施“一帐”管理,整改进度一目了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关心关注、共建共治。发挥城管部门综合执法、无障碍专家和无障碍监督员实地体验、媒体和12345市民热线“接诉即办”三支力量。2000名专业监督员活跃在一线,以体验查问题、以监督促整改,参与无障碍改造事前评估、事中指导、事后验收。运用全媒体手段宣传报道1.3万篇,打造“牛爷体验无障碍”等宣传品牌,“无障碍推动日”10万人参加,“宣传推广月”掀起新高潮,“首善有爱、环境无碍”正在成为社会共识。
4.坚持创新思维,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树立首善首创,《北京新闻》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率先配备手语翻译。率先公示1243个市级无障碍达标公共场所。城市无障碍大数据纳入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已开发应用、提供无障碍导航服务。八达岭高铁站斜拉箱式无障碍电梯,落差达80余米,成为国内首创。强化科技支撑,围绕赛会和城市服务保障,建设无障碍智慧服务平台,赛时残奥运动员可通过手机APP进行村内无障碍路线导航,查看无障碍设施使用状况并进行预约。研发数字人手语播报系统,为《北京新闻》和冬奥赛事报道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手语服务。推动无障碍设施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互联网+残疾人在线服务”入选《2020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抓好社会服务,地铁1、2号线等老线车站更新59部爬楼机和142部轮椅升降平台,地铁24条线路、428座车站全部提供无障碍预约服务。300多个老旧小区提供了爬楼机、无障碍巴士等上门服务。政务服务大厅、银行软性服务全面普及。导盲犬基地建设顺利实施,完成可行性论证,做好资金保障,于冬残奥会前建成。
★北京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问题
强制性地方标准法律地位尚待明确。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公益类工作,缺少市场利益驱动,如果不制定强制性地方标准,规划管理和设计单位都不会将其作为管理和设计依据执行,更没有检查监管。以北京市发布的强制性地方标准《轨道交通无障碍设计规范》为例,由于是强制性地方标准,轨道交通设计单位均将该标准作为设计依据,认真执行所有条款,据检查统计反馈,执行率达98%以上。实践证明,强制性地方标准是城市建设的基石。
标准执行力度不足。从监管层面来看,由于施工图审查违反强制性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款会造成工程项目将不能继续进入办理开工程序,设计单位面临整改和相应处罚,而违反标准一般性条款没有相应监管措施,违标成本较低,导致标准强制性条款执行较好,一般性条款执行较差,推荐性标准执行相对更差。但工程建设一般性条款和推荐性标准条款亦同等重要,是保障无障碍建设质量的有力技术支撑,是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和落地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无障碍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无障碍环境设计“有”但不“优”。一是设计人员对无障碍设施精细化设计不够重视,甚至有些项目没有达到相应设计深度,建筑设计和装修、景观设计人员对无障碍设施的尺寸、使用者的流线以及材质研究不透,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二是建设单位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认识不够,有些建设项目存在通过规划验收后,改变原有空间用途,如擅自改变无障碍卫生间、坡道位置和设施配置,导致无障碍设施缺失、流线不完整、不合理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无障碍环境品质和使用感受。
无障碍设施后期管理维护欠缺。由于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多,对于无障碍设施的管理维护缺乏细化把控,缺少专业维护队伍建设,导致无障碍设施在后期管理维护过程中时常出现不理解无障碍设施用途所导致的安装错误,失去了无障碍设施的原有功能。
对于无障碍建设认识程度不一。当前社会对于无障碍建设的关注,往往多集中在无障碍交通、建筑、器械等传统设施上,对于无障碍信息交流和社区服务等软环境建设缺少关注,如盲人电子盲道的开发建设等无障碍信息化应用建设系统尚属空白。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无障碍环境建设应提供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便利,推进社交通讯、生活购物、旅游出行等无障碍引导势在必行。
★《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相关内容
1.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加快推进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法,完善处罚和激励措施,切实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制定修订地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规章,加强法规规章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推进落实。
2.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或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研究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问题。推进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信用体系,纳入文明城市、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内容。各地要推进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相关规划、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老龄化、信息化规划等,制定本地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
3.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制定鼓励无障碍改造、既有设施无障碍改造豁免、无障碍设计设施认证、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等政策。制定修订《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无障碍设计规范》、《无障碍及适老建筑产品基本技术要求》、信息无障碍等相关标准,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体系。
4.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无障碍建设水平。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中统筹开展城乡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纳入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开展体检评估。严格落实新(改、扩)建道路、公共建筑、绿地广场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既有设施无障碍改造,提升社区无障碍建设水平。加快推广无障碍公共厕所。推进综合客运枢纽、铁路客运站、汽车客运站、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港口客运站、民用运输机场航站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公共交通设施和民用航空器、客运列车、客运船舶、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公共交通工具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提高无障碍设施规范化、系统化水平。推进人行道净化专项行动和人行道建设,结合轮椅通行需求加强人行道改造,清理违法占道行为,完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加强文化和旅游设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加快推进残疾人服务设施、老年人服务设施等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开展乡村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加快补齐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短板,发展农村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村无障碍环境水平。持续开展全国无障碍建设市县村镇达标验收工作,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引入残疾人、老年人等参与。
5.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是提高残疾人居家生活质量、助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特色工作。建立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乡村振兴、残联等多部门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实施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中,将特殊困难重度残疾老年人家庭作为重点改造对象之一予以优先支持;加强家庭无障碍设施建设技术指导,结合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支持有需求的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同步实施无障碍改造;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支持对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进一步扩大城乡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扩大改造范围,适当提高改造标准,提升改造水平。
6.大力发展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快信息化与无障碍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信息无障碍作为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文明城市、新型智慧城市评比指标,加快政府政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信息无障碍建设,推广便利普惠的电信服务,加快普及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和自助公共服务设备无障碍,开展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无障碍化评级评价,支持研发生产科技水平高、性价比优的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加快完善食品药品信息识别无障碍和无障碍地图应用。鼓励电视台在播出电视节目时配备同步字幕或手语,并逐步扩大配播手语的节目范围。公开出版发行的影视类音像制品应当逐步增加可供选择的无障碍功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深度应用于残疾人出行、居家生活、就业创业,方便残疾人获取信息和服务,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在信息无障碍建设中,充分兼顾老年人的需求,切实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
7.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管。加强无障碍环境设施维护管理。强化市县镇村各级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组织领导,加强管理人员配备。进一步建立人大、政协监督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机制,推动法治化监督进程。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结合信息化、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监督方式,强化社会监督意识,创建无障碍环境“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局面。建立残疾人督导员督导工作机制,动员、培训、组织残疾人参与、体验、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为体验促进队伍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8.提高全社会无障碍意识。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教育与培训,在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工业和信息化等领域职业资格考试及继续教育中纳入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相关内容。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相关领域、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积极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的重要指示精神。举办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应用展示推广活动,广泛传播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政策标准和相关知识,继续动员高校、研究机构开展无障碍理论实践研究,为雄安新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国家重要战略区域和重大工程无障碍建设提供人才和专家智力支持,参与“一带一路”残疾人事务主题活动、世界互联网大会等,讲好中国无障碍故事,服务国家外交大局。进一步营造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关心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和成为公民自觉行动。
★《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相关内容
1.关于无障碍设施欠缺、维护管理不到位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条例从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监理等各环节明确了相关单位的责任,实现全流程监管;将无障碍设施的管理责任人确定为所有权人,并对日常维护管理、按照标准和限定的时间进行改造,作出了相应规定;为了给出行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条例对公交车、地铁和地铁站、公交导乘系统等公共交通服务领域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出相关要求,确保出行无障碍。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群众反映经常会发现有的公共停车场没有无障碍停车位,有的虽然设置了无障碍停车位,但通道宽度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导致乘轮椅者无法从轮椅通道进入人行道或者到达无障碍出入口,以及擅自占用无障碍停车位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到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比例数量有限,为了优先保障残疾人的实际需要,条例明确公共停车场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专门用于肢体残疾人驾驶或者乘坐的机动车停放。
此外,针对群众关心、审议意见关注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被占用的问题,条例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毁、侵占或者擅自停止使用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住区内的无障碍设施,并设定了法律责任。
2.在推进无障碍信息交流方面的保障措施。为了让社会成员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弥补身体机能和所处环境等因素所导致存在的差异,使人人都能平等、便利、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助力社会包容性发展,条例规定:支持新技术在导盲、声控、肢体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服务类网站应当达到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支持无障碍地图产品开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无障碍设计;明确政府通过视频方式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要同时采取实时字幕、手语等无障碍方式;要求举办有视力、听力残疾人参加的会议和公共活动,举办单位应当根据需要提供实时字幕、手语、解说等服务;明确110、119、120、122等紧急呼叫系统,以及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及其网络平台,应当具备文字信息传送和语音呼叫功能;要求市广播电视台播出主要新闻节目应当配播手语。
3.在加强无障碍社会服务方面的制度安排。无障碍社会服务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提升全社会无障碍服务意识,强化全方位无障碍服务保障,条例规定:政务服务和其他公共服务场所应当根据需求,提供无障碍服务;加强突发事件中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的保护;加大无障碍终端设备研发的投入,支持残健融合型无障碍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明确各类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应当提供阅卷、书写、助听、唇语等便利,或者由工作人员予以协助;要求组织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参加选举的,应当根据需要提供盲文、大字选票;支持盲文、有声出版物出版和盲文图书馆、图书室、图书角建设;鼓励高等院校、社会团体、文化企业参与无障碍模式的作品制作,扩大无障碍模式的作品供应,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提供便利。
针对“数字鸿沟”问题,条例聚焦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的需求,围绕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事项,规定要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保留和改进传统服务方式的同时,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