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日前,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2022年7月1日起施行。彰显北京特色,贯彻“全链条保护”理念,条例不仅对恶意抢注商标、网络侵权难追责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更从战略高度,将“严保护”与“促发展”相结合,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法律加持,助力首都经济发展。
二、深度解读
★知识产权强国战略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指通过加快建设和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加快造就庞大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一种总体谋划。
战略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效果、运用效益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大幅提高,涌现出一批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市场主体,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有力保障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回应新技术、新经济、新形势对知识产权制度变革提出的挑战,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改革发展,协调好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际,以及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需求与供给的联动关系,全面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大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目标: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上述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到2035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知识产权制度系统完备,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从去年的第十四位上升至今年的第十二位,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自2013年以来,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持续稳步上升,确立了全球创新领先者地位。
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十三五”期间,中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达到86.8亿美元。2020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荷兰、日本、德国后的全球第五大知识产权贸易经济体。
2022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的主题是“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有关内容
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明确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六大方面重点任务,这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需要全面把握,一体推进落实。
一是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外协调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构建职责统一、科学规范、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宏观管理、区域协调和涉外事宜统筹等方面事权。构建公正合理、评估科学的政策体系,响应及时、保护合理的新兴领域和特定领域知识产权规则体系。
二是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公正高效、管辖科学、权界清晰、系统完备的司法保护体制,便捷高效、严格公正、公开透明的行政保护体系,统一领导、衔接顺畅、快速高效的协同保护格局。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健全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
三是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创造机制。健全运行高效顺畅、价值充分实现的运用机制,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推进商标品牌建设。建立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实施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工程。
四是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覆盖全面、服务规范、智能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智能化建设工程。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建设,建立数据标准、资源整合、利用高效的信息服务模式。
五是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塑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构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营造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有活力的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
六是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扩大知识产权领域对外开放。构建多边和双边协调联动的国际合作网络,积极维护和发展知识产权多边合作体系,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务实合作,打造高层次合作平台。
★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前期成效
近年来,北京基本形成了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人才队伍体系,如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知识产权服务行业飞速发展,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保护能力、管理和服务全面上升。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有1611家,专利示范单位有125家。北京俨然已成为中国知识产权大市,推动中国知识产权创新发展,影响改进中国知识产权的制度和环境基础。
为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北京成立了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面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设立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并且为了贴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修订了《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和《北京市专利资金管理办法》,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健全了知识产权行政的管理体系,使管理知识产权工作变得高效。
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方面,北京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第三产业,成立了中国首家知识产权服务协会。在此过程中,北京专利代理机构和专利代理人的数量分别占中国全国总数的29.54%和39.84%,专利的服务能力飞速上升。未来的北京将继续促进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培育具有知识产权品牌意识的人群,为北京企业单位提供了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引导服务机构为区县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服务。
在加强知识产权应用方面,建立了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创建并实施利用专利导航产业的实验区,建立了知识产权储备网络。另外,国家知识产权运行公共服务平台核心建设也在北京启动,北京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资金设立,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行,国家级IP竞争企业与试点企业达到一百余家,并且有13家支柱产业IP联盟得到国家批准。
在推动高效的知识产权通道方面,建立了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通道,完善关于诉前中知识产权纠纷裁制度,优化了城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北京设立了中国办事处,举办了相关涉外知识产权研讨交流会、拓展了我国知识产权在国际的上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北京以至全中国在国际的知识产权地位和影响力。
★2021年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基本情况
2021年,北京市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持续全国领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城市集群榜单中排名第3位。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年度考核中成绩为优秀。2021年,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1.完善知识产权顶层设计,凝聚知识产权工作合力。2.加强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保驾护航。3.多方协同,打造知识产权多元保护格局“北京样板”。4.聚焦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两区”建设。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首都知识产权影响力。
★北京市知识产权制度现存问题
一是知识产权供给侧能力建设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原始性创新还无法跟上现需发展要求,高端研究机构、服务机构均显不足,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二是知识产权执法能力有待加强。各类侵权行为仍然很多,这说明我国知识产权执法队的人员编制不足,地方性法规还待进一步完善,尚未塑造知识产权法治形象。监管体系不完全,网络监管体系欠缺使得过度解读和使用知识产权现有漏洞来进行不道德行为的事件屡屡发生。三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当前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问题。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集聚地,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侧、专利产出的主力军,但同时,高校专利转化运用不足、高质量高价值专利缺乏等问题依旧存在。高质量专利少,国际竞争力偏弱。高校院所科研成果闲置率较高,在北京落地少;缺少规范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相关内容
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于2022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聚焦制约首都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共治、公共服务、纠纷多元调处等方面作了规定。制定条例是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打造知识产权首善之区的重要举措,将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条例共七章五十七条,分为总则、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社会共治、促进与服务、纠纷多元调处、法律责任和附则。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强化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质量和效率。一是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知识产权保护职责。二是建立侵权违法行为快速协查机制,对重点领域、场所实施重点监督检查;加强知识产权对外转让的审查。三是完善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衔接机制,推动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之间开展知识产权案件移送、线索通报、信息共享,完善相关证据规则。四是明确公检法机关要依法惩治知识产权犯罪,加大对链条式、产业化知识产权犯罪的惩治力度。五是明确人民法院提高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质量和效率要求,支持知识产权法院等审判机关建设。六是明确技术调查官的工作定位,为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提供专业支撑。
2.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社会共治格局。一是明确商标、版权、商业秘密、传统文化、奥林匹克标志、数据处理、数字贸易、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等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保护方式。二是细化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以及展会主办方、承办方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建立知识产权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违法失信行为实施相应管理和惩戒措施。四是支持在“两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探索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探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知识产权管理措施和保护模式。五是支持知识产权联盟建设,构建专利池,提高专利创造运用能力。
3.加强公共服务,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机构通过专利预审、维权指导、保护协作等方式,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对国家重点产业等领域的专利申请提供预审服务。二是建立专利导航、知识产权金融、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等制度,服务产业发展,防范知识产权风险。三是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程,引导市场主体培育商标品牌。四是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组建志愿者队伍,提供法律咨询、维权援助、纠纷调解等公共服务。五是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六是建立知识产权交易、版权交易、国际影视动漫版权贸易等平台。七是促进和规范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4.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处,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快速解决。一是规定当事人可以就专利侵权纠纷向知识产权部门申请行政裁决;对当事人提起的专利无效申请,与国务院专利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二是鼓励成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提供纠纷调解服务。三是鼓励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提供调解服务。四是人民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和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五是支持仲裁机构加强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能力建设。六是发布国别知识产权制度指引和风险预警信息,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和维权援助机制。
★2022年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思路
今年,全市知识产权系统将坚持首善标准、对标国际一流,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抓好局市会商议定书各项任务落实,一体推进《北京市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宣传贯彻落实工作。
2.推动“两区”知识产权全环节改革行动方案落实,认真做好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评价工作。
3.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强化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模式,提供便民利民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4.深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服务窗口、证券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