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8月23日下午,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会议研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时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本市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各项任务,进一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解决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健全综合补偿制度,加快推进多元化补偿,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拓展市场化投融资渠道,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推动整体效益提升。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挥好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正向引导激励作用,抓好考评监督,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为巩固生态保护补偿阶段性成果,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11月30日,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二、深度解读
★理论原点
生态保护补偿旨在通过强制性或自愿性的利益再分配机制,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双方协定支付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可指定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事项,从而统筹安排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权责、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9月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关于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重磅文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长期实践基础上,对未来15年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设计,清晰描绘出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路线图。系统推进、政策协同、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强化激励、硬化约束是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工作原则。
《意见》促进健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一是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作为参与国家绿色发展的社会力量,金融机构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金融机构要参与研究发展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积极推广生态产业链金融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提供符合绿色项目融资特点的绿色信贷服务。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机构可发行绿色债券。保险机构应开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
二是探索多样化补偿方式。支持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培训,引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扩大绿色产品生产。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参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试点。帮助地方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工程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动员居民参与建立持续性惠益分享机制。支持探索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处置补偿机制。
三是积极参与制度改革和政策配套。支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绿色产品认证及标识体系,支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协助对因保护野生动物造成的人员伤亡、农作物或其他财产损失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有关技术方法等的联合研究。
★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成效
一是我国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细化实化。国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政策。建立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级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持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推进禁牧封育和草畜平衡;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予以支持。同时,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推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二是我国区域间生态保护补偿的合作网络织密织牢。国务院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对区域间补偿机制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出台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指导意见,推动区域间生态保护合作走深走实。地方积极探索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浙江和安徽率先建立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广东分别和广西、福建、江西在九洲江流域、汀江—韩江流域、东江流域开展多层次跨省沟通协作,北京、天津分别与河北加快建立潮白河、引滦入津上下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据统计,到2021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3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是我国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国办印发了《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方案》。开展试点的水电、矿产资源开发主体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农民共享资源开发收益的新机制,走出了资源开发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的新路子。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实践,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领域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绿色金融、绿色标识、绿色建筑等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生态保护补偿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丰硕成果,为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区域合作共治、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贡献了积极的力量,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扎实推进生态保护补偿领域的重点工作,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法治保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制定的现实意义
一是制定出台条例是巩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成果的现实需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各地探索了多样的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实现形式。在现有政策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将实践经验上升到国务院条例层面表达规范下来并予以提升,是稳定生态保护主体预期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是制定出台条例是破解生态补偿领域难点堵点,提升法治化水平的迫切需要。生态保护补偿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综合性强,现有补偿政策仍存在跨领域衔接、跨区域协作不够紧密的问题。加快制定出台条例,有利于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有利于尽快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补偿周期不明确、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实现用法治文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制定出台条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区发展相对落后、低收入群体的比例比较高,是促进共同富裕重点帮扶保障的区域。加快制定出台条例,进一步健全长效补偿机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有利于提升生态保护主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特别是促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北京市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相关内容
政策出台背景: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21〕50号以下简称《中央意见》),以完善分类补偿、健全综合补偿、推进多元化补偿为重点,对未来15年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进行了系统设计,并要求各地主动谋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为贯彻落实《中央意见》要求,巩固本市生态保护补偿阶段性成果,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目前北京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意见》。
政策出台意义:在国家生态保护补偿新形势下,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在落实《中央意见》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将进一步加快健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同时强化资金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改革目标:到2025年,以生态保护成本为主要依据的分类补偿制度更加完善,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为基本取向的综合补偿制度有序深入,以受益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逐步拓展,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的局面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基本完备。到2035年,形成以综合补偿为主导、分类补偿为补充、市场化与多元化补偿共同推进的生态保护补偿格局,形成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具有首都特点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工作原则:——坚持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系统谋划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加快健全完善配套政策,强化各项制度衔接,切实增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政策效能。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继续发挥政府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主导作用,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市场化、多元化补偿实践。
——坚持激励引导、绿色发展。充分调动生态保护者的积极性,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激发生态保护者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坚持权责统一、强化绩效。推动受益与补偿相对应、享受补偿权利与履行保护义务相匹配,促进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实现良性互动。加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绩效考核,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政策制定的主要考虑:一是更加系统化推进。系统谋划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强化各项制度衔接,完善森林、水流、耕地等分类补偿,优化纵横结合的综合补偿制度。
二是更加多元化推进。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强化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细化绿色金融产品;加大绿色产业培育、教育培训,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管理制度等,探索推进多元化补偿方式,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更加精细化推进。优化补偿资金分配导向,对取得示范创建、创新工作示范性强的街道乡镇在补偿资金分配时予以倾斜;加强补偿资金绩效考评,有序推进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北京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具体举措
一是完善重要生态环境要素的分类补偿制度。分别聚焦森林、水流和耕地等重要生态环境要素,针对性完善补偿制度。此外,逐步探索统筹保护模式,科学合理推进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统筹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优化纵横结合的综合补偿制度。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纵向补偿,强化生态涵养区保护补偿,健全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促进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利益共享,强化首都生态安全保障。
三是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拓展市场化投融资渠道以及探索多元化补偿方式,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四是完善补偿配套措施,发挥政策合力。通过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发挥财税调节作用、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和统计等配套政策,为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提供保障。
五是强化责任落实,稳步推进改革任务。优化资金分配导向,健全生态保护评估机制,建立与考评相结合的资金分配及绩效评价制度,加强监督问责,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推进改革任务。此外,积极宣传引导,推动形成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相关内容
工作目标:到2025年,流域水土流失和点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治,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初步建立,水系连通性明显改善,河湖水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效提高,健康河湖比例达到85%以上,水生态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共同保护水生态的良好氛围和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流域水土流失和点面源污染防治成效进一步巩固,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更加完善,河湖水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河湖健康状况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大幅提升,水生态公共服务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水生态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面建立。
具体工作举措:1.开展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要综合考虑不同流域特点和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开展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不同功能分区水生态保护修复的要求和目标。本市将编制河湖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和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在保障河流防洪、水资源涵养、生态环境保护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河湖等生态空间和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科学划定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湿地、蓄滞洪涝区水生态空间,明确管控范围和要求。同时基于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科学编制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蓟运河五大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2.系统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本市将统筹推进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意见》提出,要统筹协调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村(城/镇)的关系,实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持续降低入河污染物总量,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河入库。比如,加强重点土壤侵蚀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二十五度以上坡地水土流失敏感区实施封山育林,减少人为干扰,加强生态保护;鼓励五度以上二十五度以下坡地有序退出农作物种植,实施生态修复。坚持以水定林、以水定绿,科学开展造林绿化。鼓励种植抗逆性强、根系发达、防护功能强的本土树种,提高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禁止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禁止违法占用耕地、河湖、水库等建设人工湿地。
3.提高河湖生物多样性。《意见》明确,要综合考虑水文节律、连通性、生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等关键生态要素,实施河湖水系水生态的系统保护修复。大力推动改善河湖水系连通性。依托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内的滨水空间,建设贯通的滨水生态廊道,提升河湖水网生态质量和功能。切实提升河湖栖息地生境多样性。推动水岸融合、一体化规划设计,适度拓展河道规划设计空间,按照宜宽则宽、宜弯则弯的原则,重塑健康自然的河湖岸线,恢复河滩、洼塘、岛洲、溪流、河滨带等多样化生境,以生境多样性驱动生物多样性,为鱼类、鸟类、两栖动物、底栖生物等重要野生生物提供良好栖息空间。维护并提高河湖生物多样性。强化怀沙河、怀九河、拒马河等乡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修复,进一步加强已发现乡土珍稀物种河段的栖息环境保护。加强城市河湖生态化运行维护,为鱼类产卵、索饵、越冬、洄游提供全生命周期保护,为鸟类、两栖动物等野生动物栖息设立留野空间。
★近期北京常务会议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
——11月8日下午,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三季度首都环境建设检查和近期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等事项。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殷勇主持会议。
会议研究三季度首都环境建设检查和近期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时强调,要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抓紧抓实环境建设工作,持续以绣花功夫抓好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发现、整治、巩固、提升闭环处理流程,用好监督考评机制,推动解决环境建设重点难点问题。要认真分析季节性问题特征,加强工作指导,科学精准抓好环境整治,加大对突出问题的联合执法检查力度。要对照考评结果,主动整改、举一反三,研究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巩固环境建设成效。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垃圾分类,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创新激励措施,监督约束分类行为,调动相关主体积极参与,促进文明习惯养成,提升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11月22日下午,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事项。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殷勇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将生态保护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资源安全,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要有效推进绿色发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符合生态涵养区功能的产业,推动生态涵养区可持续发展。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导考评,抓紧完善重点任务和配套政策清单,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相关区要结合各自功能定位,发挥资源、产业等优势,深化结对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保障。
会议研究本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生态产品总值(GEP)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政府管理、市场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建立完善GEP制度体系,加快出台核算技术规范,实现GEP核算结果与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绩效考评挂钩。要抓紧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稳妥开展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有效路径,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1月28日下午,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本市2023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等事项。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殷勇主持会议。
会议研究本市关于强化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时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抓好河湖长制工作,不断提升治水管水质量和水平,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生态保障。要健全完善全市河湖长体系,发挥市河长办牵头作用,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要加强监督考核,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每条河都有人管、管得好。
三、实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