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发展目标,要求“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今年两会,许多代表也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基层社区发挥作用情况,提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建议。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面临着更多新挑战、新机遇,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应整合三种力量,提升治理实效。
强化组织力,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基层党组织是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总攻手,要充分组织、凝聚基层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社会事务,谋划长期发展,发掘地方特色资源,解决民生难题,激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头雁”意识,确保在爬山过坎、克难攻坚的过程中冲锋在前,示范带头。要牢固树立“上下一盘棋”的发展思路,把地方特色与党中央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要点相结合,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上,结合各地治理短板、缺口制定实施方案,突出针对性、现实性、可行性,确保治理目标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民众期盼、符合发展大局。要坚决抵制“四风”问题,弘扬真抓实干优良作风,树立基层党员干部良好形象,坚持以作风带政风、以政风正民风,团结带领基层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成为基层社会设计师、建设者、管理人。
激活创造力,充分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基层社会怎么治理,效果如何,人民群众说了算,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激发自觉参与潜意识,充分发挥人民当家做主的自治作用,实现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武汉市青和居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基层社区治理样板,与其高度的群众自治性密不可分,在社区大党委的带领下,居民自发成立“敲门组”“顺顺吧”,组建文艺汇演队伍,积极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把一个曾经矛盾交织、问题突出的棚户区变成了邻里和谐、温馨舒适的“亲和居”。要加强宣传引导,切实保障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权利,整合资金、场地、设施设备等资源,为群众参与提供便利条件和有效支撑。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目标,引导群众自己拿主意、做决定,在大事要事上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在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上深入了解群众期盼,坚决把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基层各项工作的标准,让群众切实发挥好“自己人”作用。
增强监管力,切实维护基层治理秩序。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协同参与,各负其责。基层治理讲究民主,并非随心所欲、毫无章法,必须有统筹、有计划、有监管,才能保证治理成效和人民利益最大化。疫情防控期间,全国近400万名社区工作者奋战在一线,在基层党组织的统一指挥和调动下,凝聚了最大力量、提升了最强信心、取得了最快实效,充分证明基层社会治理要以完善的法律条款和规章制度作后盾,把民意变成制度,才能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预期目标。基层治理要在法制轨道上运行,以《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为遵循,在社区专业社工队伍建设、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群众矛盾纠纷协调、应急状态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应制定详细规范性条款,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应实现互相监管,确保在各层级各领域规范履职,有序发展。在规范监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类社区社会化组织的专业优势,构建完善基层治理模块,推动实现“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到基层”,进一步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