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湖北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2024年7月3日,省市场监管局、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湖北精品”培育行动的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塑造“湖北精品”高端质量品牌形象,增强区域质量品牌竞争力,加快建设质量强省、品牌强省。
二、深度解读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质量强国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十年来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主要体现在:全民质量意识显著提高,质量管理和品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高技术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多年达93%以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4.9,显示出中国质量的活力和魅力;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重点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稳定在“比较满意”区间;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力持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逐步彰显,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显著增强。
1.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我国工业产品面临“有没有”问题,主要是数量不足问题; 现在,工业产品面临的主要是“好不好”问题。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有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产品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质量基础比较薄弱,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消费类型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个性化、多样化、差异性等成为新潮流,对产品质量提出全新要求。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就是使我们的产品质量适应分众化、个体化消费的变化,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在设计上适应、功能上拓展、性能上提升、水平上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需要。我国必须依靠增加产品数量的有效供给,解决供给不充分的问题;依靠高质量水平的产品数量增长,解决供给不平衡问题;依靠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努力增加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形成一大批享有国际声誉的优秀品牌,打造一批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国家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13个强国”目标,质量强国建设对其他强国建设,具有规范保障、服务促进等作用。一是规范和保障作用。质量是现代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制造业生产提供技术手段。通过计量、标准、合格评定,一项生产技术才能定型,生产出的零部件才能实现互换。据悉,一辆汽车需要上万个零部件,一架飞机需要数百万个零部件。只有依靠高精度的质量基础设施,才能让汽车跑起来、飞机开上天。二是服务和促进作用。强国建设需要推进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过程的实验设计、创新成果的实践检验,都需要标准、计量、检测等手段参与。《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25年,我国标准化发展将实现“四个转变”,即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随着这些转变的实现,各领域、各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将大幅提升。
3.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质量强国”处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段落,需要我们从经济建设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时代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等。这些论述包括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包含了实体经济、资源产业、物联网、数字经济等重点内容。同时,现代社会的日常运转,经济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都需要时间、距离、重量、体积等物理量来测量、衡量。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提升建设质量强国的强度,从而保持较强的质量竞争力,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1.推进质量变革,实现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要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要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要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
2.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要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推进基础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深度融合。要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要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深化质量强省建设,打造质量强国建设标杆。
3.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要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要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要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大力发展优质制造,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
4.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是质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生产活动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要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要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打造中国建造品牌;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点、时代风貌,提供质量优良的工程设计产品。要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5.增强企业质量发展能力,打造更多更好中国品牌。品牌是质量的凝结,是质量的象征,是消费认可的标志。质量强国的一大标志,就是在世界质量舞台上有更多的中国品牌、中国名牌。要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要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要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
6.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夯实质量强国建设根基。要推进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要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7.加强质量政策法规建设,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要健全质量法律法规,健全质量政策制度,健全国家质量奖励制,支持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要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要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加强质量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质量对话与磋商。
★湖北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对策建议
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是湖北省贯彻落实中央《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更是湖北培育区域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就是要提升湖北省 的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培育、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湖北品牌,让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可从产品、工程、服务和质量基础四个方向齐头推进,进而带动整体发展。
1.大力提升重点产品品质。
(1)提升湖北省重点产品品质,可采用“抓两头、促中间”治理方式。对应积极通过各种展销会、博览会、媒体《湖北品牌》、出版物《品牌发展报告》,推介质量好,得到市场充分的重点产品。让社会和消费者熟悉这些产品,培育、发展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同类生产企业认识这些质量标杆,学习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应加大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加大风险监控和政府监督抽查工作;建立并组织实施质量分级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严禁劣质产品、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应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让质量差的产品逐渐被市场淘汰。
(2)提升湖北省重点产品品质,应优化商标品牌服务,加大力度打击假冒产品。应重点打击侵犯商标权和知识产权的产品,打击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打击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冒充合格的产品。同时,加强对重点产品生产者宣传,提高他们商标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经济发展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对商标、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保护能力。
(3)提升湖北省重点产品品质,关键是产品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揭示产品质量的内在规律,并将规律性认识渗透进工艺和生产中,让严格的生产流程保证产品质量;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产品质量缺陷问题,稳定或提高产品性能。因此,应加大公共技术服务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重点产品质量;应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补贴企业研发,进一步提高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应推广、普及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进一步提高重点服务产品质量。
2.大力提升建设工程品质
(1)提升湖北省建设工程品质,应抓紧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工程的质量管控。重大项目建设工程投资巨大、工程施工繁杂、社会经济影响深远。重大项目建设工程代表了湖北建设工程的最高水平,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品质提升了,就会带动湖北建设工程的整体品质提升。可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力量辅助工程质量检查;每年对重大项目进行一次品质检查,内容包括保温材料、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建材产品质量,项目的质量标准及安全目标,项目的作业标准及遵守状况,项目的质量风险点管控等。
(2)提升湖北省建设工程品质,需要加强建设工程的质量检测。应加紧落实2023年3月1日施行住建部颁布的新版《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湖北境内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的质量检测活动,重点检查结构安全、主要使用功能的检测项目,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以及工程实体质量等。应强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促进主管部门建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过程管控,对检测机构实行动态监管,增加抽测等监管方式。
(3)提升湖北省建设工程品质,应通过打造“品质工程标杆”,构建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可按建设工程分类,通过省级专业协会,在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机电工程行业定期开展“品质工程标杆”评选活动。以“品质工程标杆”普及、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筑应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让“品质工程标杆”引领建设工程质量管控升级,让湖北的品质工程标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提升湖北省建设工程品质,关键是依靠建设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建设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任何环节控制不力,均会导致质量问题。在建设工程中,科学技术是速度与效益,也是质量与安全。应在建设工程全过程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在策划决策阶段,可应用决策仿真技术,“计算”出最优决策方案;在勘察设计阶段,可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提高勘察精度,加快设计速度;在施工阶段,应推广应用先进建设工程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加强工程质量稳定性;在竣工验收阶段,应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全面考核建设成果,检验设计和施工质量。
3.大力提升服务品质
(1)提升湖北省服务品质,需要推进生产服务的专业化、数字化。当前,应针对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5大优势产业,量子信息、类脑科学、元宇宙等未来产业,以及“下一代”汽车产业生态圈,鼓励、支持相关服务业提升专业品质,以专业品质带动服务业发展,进而推进湖北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围绕一般性生产服务,包括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大力推广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以此提升一般性生产服务质量。
(2)提升湖北省服务品质,需要丰富生活服务,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可借鉴上海经验,适度放开设摊经营,为城市小经济放宽生存空间,为普通市民提供廉价、便捷和多样化的生活服务;应大力发展大众餐饮服务,引导业主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应大力培育、发展家政、临时用工等服务市场,通过平台公司保证服务质量和信誉。应大力发展物业管理、房屋租赁、搬家、娱乐活动、体育健身、消费体验市场,规范市场秩序,鼓励市场良性竞争,通过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提高服务品质。应引导旅游、交通、超市、电商平台等专业化发展和数字化治理,加强质量监督,保障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
(3)提升湖北省服务品质,需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政务服务方面,应推动集成化办理、一窗通办、网上办理、跨省通办;特别应通过管理功能简化,大幅度减少居民的办事时间,办理事项,减少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办事成本化。在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方面,可通过市场机制,向专业组织购买服务,既提高服务质量,又降低服务成本。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鼓励改革探索,构建多类型,兼顾公益性和市场的养老体系;其中包括属于事业单位的老人院,公益为主的养老机构和经营型养老机构。另外,进一步加强气候、水文、交通、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监测能力和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建设,为居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4.大力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
(1)推动湖北省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应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实施经营性机构集约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湖北许多检验检测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应鼓励这些机构向企业化转型。主管部门根据近五年拨款进行年平均,锁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拨款额度,以此督促检验检测机构主动走进市场,获取收益;检验检测机构获得的收益归自己所有。检验检测机构可在内部采用企业“以检验检测绩效确定收入分配”制度,鼓励职工积极工作。可将检验检测视为技术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应鼓励从事市场化经营的检验检测机构做强做大,形成国内、国际的检验检测品牌;应不断通过不断的技术引进或科技创新,引导检验检测机构高质量发展。
(2)推动湖北省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应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其中,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5大优势产业,构建以大数据、互联网为支撑,建立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要素为一体的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一个共享平台、一揽子技术服务,集成化应用和多样化选择,最大限度满足检验检测供需双方需求。同时,为中小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技术服务方案和质量提升建议,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质量培训。
(3)推动湖北省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应助力重点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应围绕增强湖北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制造强国高地、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应围绕推进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支持仙桃、天门、潜江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推进宜荆荆都市圈建设,支持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支持随州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支持神农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将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更好服务市场需求。现代农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推动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更好服务市场需求。
(4)推动湖北省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应关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发的检验检测智能化浪潮。检验检测智能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检验检测设备的迭代升级程度,智能化的设备使得各类数据有了标准和规范,不再轻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长此以往行业发展会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应鼓励检测机构在检测技术、检测设备、专业人才、运营能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检验检测智能化水平。可在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体系中,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先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方法、高端计量仪器、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研制验证。
★湖北建设品牌强省对策建议
1.加强战略统筹,坚持以品牌强省战略推动先行区建设。将品牌建设作为服务和支撑先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紧扣先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推进品牌强省战略实施,尽快出台品牌强省指导意见。加强省级规划统筹对接,落实好《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工业质量品牌建设的部署要求,带动全省主导产业提档升级,为加快先行区建设提供支撑和助力。
2.提升管理能级,高站位打造品牌建设共同缔造模式。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品牌建设工作,实行统一归口、分类管理,发挥品牌强省建设联席会议作用,强化职能部门职责任务,共同推进品牌建设。围绕省域市域公用品牌和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文化等方面分别提出品牌打造的目标要求、重点领域、推进措施,并明确牵头主抓的部门及其职责任务。
3.树立大品牌观,全方位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方阵。高举“湖北精品”旗帜,建设“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协同体系。以“湖北精品”为省域公用品牌建设载体,从产业、产品、工程、服务、文化等方面系统重塑省域公用品牌,协同推进老字号、地理标志以及楚菜等行业特色品牌培育和创建,形成品牌建设矩阵和宣传载体。筛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征的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品牌培育和价值评估,推动品牌发挥溢出效应。聚焦湖北文旅形象品牌和宣传语,发动社会公众进行提炼打造。
4.强化支撑保障,打牢品牌建设质量基础。实施全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形成质量品牌提升共同体,增强“湖北精品”核心竞争力。设立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对“湖北精品”经营者予以激励。拓展产学研政深度合作,夯实品牌建设人才基础。
5.坚持重点突破,提升都市圈城市品牌标识度。发挥都市圈在品牌建设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充分释放中心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承载能力,深入挖掘圈内城市文化品牌成果。突出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利用武汉的区位优势和文化积淀,依托品牌会展及各类节会引导知名品牌和企业在汉设立首店及举办产品首发、首秀、首展,借助直播带货、年货节、综艺节目等各种形式拓展我省品牌知名度。引导武汉发挥长江文明枢纽城市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争创长江文明之都。其他都市圈中心城市也要找准各自定位,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名片。
★开展“湖北精品”培育行动的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湖北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围绕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优化质量品牌提升服务,每年培育、认定100个(项)以上“湖北精品”,引导全省经营主体提升产品、服务质量,进一步塑造“湖北精品”高端质量品牌形象,增强区域质量品牌竞争力,加快建设质量强省、品牌强省。
★开展“湖北精品”培育行动的重点任务
1.组建“湖北精品”认定委员会。根据《办法》规定,由省市场监管局牵头,联合发改、经信、农业、商务、文旅、知识产权等有关部门,组建“湖北精品”认定委员会(以下简称认定委员会)。按照《办法》赋予的职责、规定的标准和程序,适时召开认定委员会会议,研究审议“湖北精品”培育认定相关工作。
2.组织“湖北精品”培育申报。每年适时启动“湖北精品”培育申报。围绕全省产业发展实际,坚持经营主体自愿原则,以全省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的优势产业、新兴特色产业等为重点,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引导更多符合“湖北精品”申报条件的经营主体申报参与培育行动,进一步扩充“湖北精品”培育库,推动梯次培育、持续提升。
3.举办“湖北精品”培育培训。面向申报“湖北精品”培育的经营主体及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相关工作人员举办专题培训活动,解读“湖北精品”认定相关政策和工作要求,讲解“湖北精品”培育、申报、认定程序,指导相关人员了解“湖北精品”认定原则、申报条件和评价指标等。
4.完善“湖北精品”标准体系。根据《“湖北精品”标准先进性评价办法》,推动入库经营主体和相关行业协会制定、实施对标国际先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组织开展标准先进性评价,将通过评价的标准纳入“湖北精品”标准体系。
5.开展“湖北精品”认定活动。根据《办法》,组织开展“湖北精品”认定活动。由经营主体自愿申报,各市州市场监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把关,认定委员会秘书处按要求组织开展资料审核、专家评审、质量检测或评价等工作,形成综合认定报告,提出“湖北精品”建议名单,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向社会公示,经认定委员会审议后确定“湖北精品”认定名单,并向社会公告。
6.组织“湖北精品”质量品牌宣传。举办第二届“湖北精品”发布活动,广泛开展“湖北精品”宣传,通过国家及省内主流媒体宣传“湖北精品”认定工作政策,质量品牌提升典型经验、标杆示范案例,指导经营主体通过“湖北精品”新媒体宣传号(微博、抖音、快手)讲好“湖北精品”故事,深入挖掘“湖北精品”个性化优势、塑造“湖北精品”质量品牌形象,提升“湖北精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开展“湖北精品”培育行动的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湖北精品”认定工作是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凝聚共识和力量,把培育“湖北精品”作为增强湖北质量品牌竞争力,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列入重点工作内容,加大对“湖北精品”培育工作的支持力度。
2.广泛动员。围绕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针对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有效开展动员工作。充分考量产业成熟程度、发展潜力、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等因素,推动经营主体申报入库培育。
3.开展帮扶。加大对入库经营主体的质量技术帮扶力度,组建专家团队一对一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引入第三方机构,针对性开展对标达标和质量提升活动,帮助入库主体梳理产品和服务执行标准,与现行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行比对,研制一批先进标准。
4.严格管理。各市州市场监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把关,严格遴选能够代表湖北质量水平的产品和服务。严格遵照时间进度做好组织、辅导及申报等工作,杜绝漏报、迟报等拖延工作进度的情况。严格落实“湖北精品”动态管理制度,对日常监管中发现获认定“湖北精品”经营主体违法违规行为、产品和服务不达标等问题,及时依法依规查处和上报。
★湖北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内容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围绕“三高地、两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产业和区域品牌,优化提升品牌服务,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持续扩大湖北品牌影响力,不断推动湖北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品牌创建培育提升机制基本建立,品牌对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一流企业创建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形成省级、国家级梯次进位的品牌体系,湖北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创新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100万件以上,国际商标注册总量达到600件以上,有效地理标志注册总量达600件以上;主导制订国际标准20项以上,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达到3800项以上。
——品牌经济占全省经济比重达60%以上,入围中国最具价值500强的湖北品牌达到25家以上,获得中国质量奖(含提名奖)达到20项以上,获长江质量奖企业(组织)达80家以上,“湖北精品”培育认定达300家以上。
到2035年,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品牌经济成为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形成一批质量卓越、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品牌体系全面形成,湖北品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三)重点任务
1.培育产业和区域品牌
(1)培育提升制造业品牌。围绕打造制造强国高地,实施优势产业品牌提升工程,支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产业向“产品+服务”转型,培育100个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强、质量管理优秀的系统集成方案领军品牌和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标杆品牌。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支持家电、家具、服装、家纺等消费品工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培育100个以上设计精美、制作精细、性能优越、附加值高的高端消费品。
(2)打造优化农业品牌。围绕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聚焦十大农业产业链,争创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重点培育“潜江龙虾”“蕲艾”2个省级核心品牌,打造“荆楚粮油”“恩施玉露”“随州香菇”等20个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每年新培育200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
(3)壮大升级服务业品牌。围绕建设全国现代服务业基地,深入实施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培育一批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知名服务企业,培育100个全国知名的服务业品牌。打造湖北工业设计平台,提升“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影响力,擦亮“世界设计之都”名片。办好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建设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打造“一江两山”“两坝一峡”旅游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叫响湖北东湖科创金融、双碳绿色金融、中部资本市场品牌。围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面向产业数字化需求,聚焦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领域,培育“楚天云”等优质数字化品牌。
(4)提升优化“湖北建造”品牌。发挥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等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做强做优“湖北工建”“湖北路桥”“中南设计”“湖北(建筑)设计”等品牌。鼓励企业加大先进建造技术研发投入,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全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提升“智能建造”水平。建立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打造精品建设工程,争创“鲁班奖”“楚天杯”“江汉杯”,力争每年创建国家优质工程5至10项。
(5)大力激活老字号。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长效机制,支持老字号企业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独特技艺,嫁接新技术与新场景,研发符合现代消费理念的产品和服务。开展老字号保护发展行动,完善老字号名录,举办“老字号”嘉年华等活动,推动老字号数字博物馆建设,支持“蔡林记”“马应龙”等老字号打造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企业。
(6)培育发展区域品牌。支持各地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生产要素优化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提升“世界光谷”“商用车之都”等市州特色产业名片,打造一批产业名城。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三百”战略,推动“一县一品”“一业一品”特色产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名县。支持品牌乡镇创建,打造一批主导产业鲜明、配套设施完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名镇。
2.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1)强化科技赋能。围绕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持续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围绕知名品牌产品布局培育100件高价值专利、200项高价值专利产品、100个高价值专利组合。支持品牌企业联合新建10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100家新型研发机构,协同解决核心关键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培育品牌发展新增长点。
(2)推进质量提升。持续实施“万千百”企业质量提升行动,每年组织10000家中小企业开展质量品牌培育标准体系培训,每年支持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打造100家质量标杆企业,推广首席质量官、首席品牌官制度。支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组织评定“长江质量奖”,鼓励市州设立“市长质量奖”,形成湖北品牌高质量梯队。
(3)塑造提升品牌形象。支持企业强化商标品牌资产管理,加强核心价值、特色形象的提炼挖掘,推进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建立涵盖一二三产业重点“商标品牌名录”并动态管理,提升商标品牌指导站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
(4)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挖掘荆楚文化资源,推动神农、诗经、楚辞、知音、三国、武当、首义等荆楚文化元素融入湖北品牌创建,弘扬历史典故、地域生态、自然地理、民族文化等特质,培育兼容产业特性、现代潮流和乡土特色、民族风情的优质品牌,彰显湖北品牌文化特色。
(5)认定推广“湖北精品”。制定“湖北精品”认定管理办法,组织实施“湖北精品”培育行动。鼓励企业在重大装备和重点工程中使用“湖北精品”。对获得“湖北精品”认定的企业,境外商标注册、境外展览项目等享受相关资金扶持。
3.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1)加强品牌保护。调整完善《湖北省优势商标名录》,发布商标行政保护典型案例,严厉打击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争创中国(湖北)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重点行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强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2)提升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湖北省产品质量信息平台,发布以日常消费品为重点的产品质量信息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结果。积极创建10家国家级质检中心、计量测试中心、标准验证中心及10家以上覆盖全国的省级中心。探索建立10家以上省级中试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县域综合服务站建设,提升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水平。
(3)加大资金支持。将企业品牌创建提升推广活动纳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化、服务业发展引导、市场监督管理、知识产权转化引导及发展等现有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支持各地、各部门和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向企业提供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支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发起设立湖北品牌发展基金,为优质湖北品牌提供金融服务和运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