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稳定发展。自年初以来,党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接连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办法,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就业护航。但是,有一些大学生对就业的价值、就业的实质、就业的方法认识不清,因而对就业持有迷茫、焦虑、消极的心态。因此,有必要引导广大学生从就业价值观、就业劳动观、就业选择观三个方面涵养正确的就业观,协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涵养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就业价值观
就业价值观是就业选择的价值引领。中华民族历来持有以民为根本、以公为要义、以国为依持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中,肯定大学毕业生到边疆基层工作的人生选择,并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一是要坚定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的价值理念。大学生只有把个人之小我的价值实现融入到国家之大我的发展之中,才能真正成就一番功德圆满的人生志业。无一例外,青年大学生必须具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和献身精神,方能成就个体的至上价值。二是要具有扎根基层、担负时代使命的人生境界。爱国的要义在于担当。回首五四运动以来,一代代中国青年接续前行,脚踏实地、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不断书写着爱国、奉献的时代篇章。当下,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脱贫攻坚的一线就业创业。广大毕业生要以青春报国、担当奉献的楷模为榜样,扎根基层,为人民的事业挥洒汗水,彰显时代青年的卓越风范。
涵养诚实、勤奋、创新的就业劳动观
就业的本质就是从事劳动。圣人之乐在于乐得其道,其忧在于恐失其道。在青年大学生从业之“道”的维度中,诚实、勤奋、创新的劳动精神是必须固守的最基本的“道”,并要不断探索善于劳动、创新发展的劳动之“道”。一是要以奋发图强的精神磨砺劳动品格。必须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通过多种形式、手段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体会平凡劳动的伟大;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反对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同时,我们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无差别、劳动最光荣等劳动价值理论武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动力,让毕业生自信满满地浇灌人生第一片希望的田野。二是要以乐道精神不断淬炼劳动技能。引导青年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要紧跟时代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创新创造。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信力量、淬炼专业技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不懈追求。
涵养积极、理性、务实的就业选择观
无论周公“临深履薄”,抑或《周易》“明于忧患与故”,都凸显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严峻的形势要求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须顺势而为。一是端正就业态度,积极面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要对就业环境、未来的竞争程度、个人能力和岗位价值进行理性评估和认知,尽快明确贴近个人需求的就业选择。务必摒弃观、望、等、靠的消极心理和不敢担当的逃避态度。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扩大择业视野,积极转换一次性就业到位的传统观念。可先选择过渡性工作灵活就业,也可调转方向,敢于创新尝试创业。二是主动出击、拓展就业方法和手段。关注、对接国家就业优惠政策,紧盯就业态势“风向标”,紧跟政策“指挥棒”,勤于交流,互通信息,主动寻找就业机遇,造福家庭、社会。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