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提要】在中国的减贫实践中,湖南十八洞村是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村寨——2013年11月3日,“精准扶贫”理念在这里首次被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化为鲜活的创造力与生产力,落实在三湘大地: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提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通过开对“药方”,拔掉“穷根”;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互联网+易地扶贫搬迁”大数据平台,探索“楼上生活、楼下生产”“群众下山、产业上山”的就业模式;在全国首创脱贫攻坚动态管理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进行监管……“湖南经验”创造出多个“全国第一”,探索出一条条甩掉贫困帽的特色路径。精准扶贫从湖南湘西走向全中国,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关键时期,学员在学习本专题时要聚焦于湖南三农发展特点,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相衔接要点,将本专题内容融入讲话稿、经验总结及案例分析等题型的练习中。
一、背景链接
十年前,中国“精准扶贫”理念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而今,十八洞村已成为展示中国脱贫攻坚成就与经验的标志性窗口。11月2日至4日,“精准扶贫”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在湘西举行。来自刚果(金)、乌干达、老挝等近3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智库专家,还有国际组织代表、政府官员等200余名中外嘉宾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交流“共享减贫经验 建设和美乡村”。
二、深度解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读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
一、工作进展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作出设立5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决策。过渡期以来,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脱贫地区群众和脱贫人口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1元、同比增长11.6%,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550元、同比增长16.9%,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的均值。2022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1元、同比增长7.5%,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342元、同比增长14.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个和8个百分点。
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持续健全并运行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为监测对象,逐户逐人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脱贫地区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2022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均超过3000万人。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以上用于支持产业发展,选派产业顾问组,支持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消费帮扶行动,加快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重点区域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西部10个省区市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中央有关单位和部门出台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选派科技特派团,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动员3779家民营企业、274家社会组织(含全国性社会组织、东部省份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有效衔接政策不断完善。对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驻村帮扶等脱贫攻坚期间的帮扶政策采取延续、优化等方式分类处理,国家层面研究出台了一批过渡期衔接政策。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规模达175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每年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开展约谈和挂牌督办,树牢实效导向。
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更加深入。启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和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95%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开展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经验做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各地深刻领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的战略考量,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经验做法,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持续健全并运行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河北省按照“早、宽、简、实”的四字要求,及早发现干预,健全预警机制;放宽认定条件,力求能纳多纳;简化程序手续,快速识别纳入;实化帮扶举措,务求精准施策;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围绕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云南省以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增收一批,推动劳动力技能提升转移就业增收一批等“六个一批”为抓手,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出台促增收9条措施和稳就业8条措施,去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倾斜支持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四川省统筹政策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布局和资源要素支撑,全省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驶上“快车道”,去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农村平均水平。
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北京“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内蒙古,北京358所学校与内蒙古468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飞象双师素质课堂”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北京276家医院结对帮扶内蒙古315家医院,输出医疗卫生技术414项,培训骨干医生2.5万人次,帮助17家旗县医院成功创建“二甲”综合医院。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庆融合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标准,今年示范创建107个村,2027年将达1000个村。深化推广积分制,深化运用清单制,探索推行院落制,大力推进数字化,创新乡村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手段,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三、下步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下一步,要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持续压紧压实责任。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较真碰硬开展考核评估,推动各级各部门抓好责任、政策、工作落实。
持续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拓展监测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开展集中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强化分类帮扶、精准施策。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强化帮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全产业链开发,扎实推进产业顾问组技术服务,健全并落实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提升产业帮扶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增收的能力。深化劳务协作,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确保脱贫群众务工就业规模继续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持续稳定和完善帮扶政策。规范和强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深入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启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和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行动。深化东西部协作,优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结对关系,派强用好挂职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持续抓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深入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扩大积分制、清单制等覆盖面,推广“党建+网格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解读
11月3日上午,“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何报翔视频致辞,省委书记沈晓明宣布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致辞,省委副书记李殿勋主持。
何报翔在视频致辞中说,在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考察并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十周年之际,举办“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促进全球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是展示总书记思想伟力、人民情怀和务实作风的重要窗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成功典范,更是中华民族消除绝对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时代标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乃至世界减贫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
何报翔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站在新起点,我们要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取得新突破、赢得新胜利,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愿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一如既往与国内外各有关方面和有识之士一道,为全球减贫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毛伟明在致辞中说,10年前,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引领中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10年来,湖南始终扛牢“首倡之责”彰显“首倡之为”,投身“火热实践”奏响“大地颂歌”,促进“三湘大地”实现“山乡巨变”。全省682万农村贫困人口、6920个贫困村、51个贫困县在2020年前全部脱贫摘帽,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461元增加到2022年的14714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彰显了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真理伟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的是全省上下齐动员、社会各界全参与。迈上新征程,湖南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巩固脱贫攻坚“好成果”,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书写共同富裕“新答卷”,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安全感更足。我们坚信,在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指引下,一定能再续荣光、再创辉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彰显湖南作为,为世界减贫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湖南经验。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在致辞中说,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已成为展示中国脱贫攻坚成就与经验的标志性窗口,举办“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对于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促进全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回顾中国与贫困作战的艰苦历程,中国减贫经验中最鲜明的底色,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理念不仅指导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而且从实践层面也为其他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减贫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事业,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国际减贫经验分享和合作。我们希望,通过搭建这样的交流平台,推动知识分享、互学互鉴,为全球减贫和发展事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思想理念和智力支持。
★2023年湖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重点。
湖南深刻认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准确理解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内涵要求,系统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布局,充分研判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坚持从历史视野、全局高度和现实维度看待“三农”问题,把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前进方向。
抓实监测帮扶守住底线。着眼对象监测识别、分类精准帮扶、风险稳定消除三大环节,构建起组织严密、运转高效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体系,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情况。
抓好产业就业促进增收。加快提高产业增收带动能力,在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面向市场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落实帮扶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全力稳住就业增收成果,按照“一个确保”“两个稳中有增”确定年度目标任务,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和省内协作,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深入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提升造血功能增强内力。对于脱贫地区,要把壮大县域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协调推动支持十五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落实落地,全面加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后扶工作力度。对于脱贫群众,要更加注重扶志扶智,对有条件、有意愿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分类开展技能培训。
建设和美乡村找准落点。把“和”的理念落实到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项工作中,重点推进“四个一批”,强化协调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突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合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顺应需求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把乡村建设成具有湖湘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夯实基础工作防范风险。保持帮扶政策稳定,加强驻村帮扶管理,严格衔接资金监管,加强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做好信访舆情工作,营造精准扶贫首倡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