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8月18日上午,以“马王堆汉墓文物、汉代文化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开幕,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挖掘文物价值,彰显文化自信,让新时代中国故事更加丰富世界。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并致辞。
二、深度解读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座谈
今年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8月17日下午,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与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等来湘出席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嘉宾代表座谈。
毛伟明感谢国家文物局及老专家长期以来对湖南的关心支持,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湖南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全国文物大省之一。近年来,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湖南参与中华文明探源成果丰硕、文物保护利用卓有成效,文旅融合成效明显,文物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湖南登记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藏品分别达20366处、200余万件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第8位,革命文物资源总量和重要革命文物数量居全国第1位,马王堆汉墓等4项成果获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毛伟明表示,当前,湖南正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全面提升文物高质量保护利用水平。希望国家文物局一如既往关心湖南,在建设马王堆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体系、国家重要科技专项布局、建设全球一流数字文博大平台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希望各位老专家在加强文物科学保护、创新传承利用、指引青年学者成长等方面积极发挥余热,共同守护好湖湘璀璨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湖南将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为推动湖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和更优环境。
李群等嘉宾表示,湖南历史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尤其是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让更多人更深入地了解汉代文化,向世界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局将以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湖南在文物资源管理、考古研究、遗址保护、博物馆展览、文物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携手推动湖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物篇章。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
8月18日上午,以“马王堆汉墓文物、汉代文化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开幕,3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挖掘文物价值,彰显文化自信,让新时代中国故事更加丰富世界。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并致辞。
——重要意义
中国的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而灿烂,绵延而不断。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再一次印证和丰富了这段话的内涵和外延。1972年至1974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700多件亮丽漆器、2万多件精美纺织品、13万多字的简帛文献,包括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世界上最早最轻最薄的素纱单衣等,再现了鲜活的汉代生活场景,展示了世界之巅的汉代文明。作为“20 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马王堆成为湖南文物考古的亮丽品牌,延伸了历史轴线,活化了历史场景,增强了历史信度,标注了文化自信新高度。
——工作成效
毛伟明说,马王堆保护开发的生动实践证明,推动文物活起来用起来,让人们更具文化自信。目前,投身马王堆汉墓研究的专家学者达4000多人,参观马王堆汉墓文物人数累计突破1亿人次,近年年均参观游客达400余万人次。文物保护开发取得的丰富成果,让人们更了解历史、敬重历史,从中受到更多历史人文的熏陶;同时也推动考古热起来、文物活起来、文化强起来。湖南着力打造十大主题文物保护展示品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公民文化素养、社会文明程度、民族文化自信。
——工作要求
毛伟明指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和未来的延续,文物承载历史,考古彰显盛世。文物事业的繁荣发展,让新时代中国故事更加丰富。湖南将创新开展好文物保护利用、持续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好考古优良传统,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文物与文博、文创、文旅融合,守护好、展示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更大力量。
李群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向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50年来,几代考古、文保专家赓续奋斗,努力守护好、展示好马王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提供了优秀案例。
李群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践行“大考古”、抓好“大保护”,铸牢自信之基、增强力量之源。一是要深化考古研究,持续推进马王堆汉墓各领域的研究,不断挖掘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人智慧精华;持续推进重大考古研究,推动各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加强考古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二是要加强保护利用,积极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加强文博机构队伍建设,统筹好各类遗址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守护传承历史文脉。三是要深化改革创新,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央地、部门、区域协同联动,深化各领域政策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马王堆文物保护展示技术世界领先
经过50年的发展,马王堆文物保护展示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马王堆汉墓1972年—1974年发掘,已历50个春秋,经过一代一代文博人不断求索,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段晓明总结,50年,全面摸清了马王堆出土文物的家底,统计共有26937件。马王堆出土的湿尸类的人体遗骸标本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采取整体、细胞、分子的三层保护模式,很好地降低了辛追遗体蛋白质的溶解和骨组织钙离子的下降趋势。其他如帛书、纺织品、漆木器等,都得到了根本的、非常有效的保护。
以50年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湖南博物院今后将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持续推动马王堆文物的研究、保护、整理和传播。
一是多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马王堆研究院当天已正式成立,将联系更多的院校乃至国际的学术组织来进行合作。二是将在数字展示、展览、线上传播上持续做好马王堆传播工作。现在正在展出的,由湖南博物院与中国数字图书馆联合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打造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一个数字展览。三是计划把50年来所有的成果汇编成80到100本的马王堆汉墓的研究专著。四是加大科技的投入,目前共完成948件马王堆藏品的高清数字化采集,共包含7779张图片和285件三维模型,初步形成马王堆汉墓文物知识库。未来一年时间内,马王堆汉墓文物将完成包括残片在内的100%数字化采集,标注后形成马王堆文物的资料库,利用数字大平台进行产业转换,同时将数字资料向社会公布,期待更多学科、更多机构和更多行业共同来做好马王堆文物的保护,展示,传播和利用工作。
★全省文物局长会议暨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推进会
3月22日,全省文物局长会议暨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推进会在长沙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以及全省宣传部长会议、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工作部署,总结2023年度主要工作,部署2024年度工作任务。
会议系统总结了2023年度全省文物工作,认为在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省文物局坚持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指示要求,紧抓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性发展机遇,用心用力用智慧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绩,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会议深入分析当前文物工作形势,明确了2024年工作思路任务,指出将重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我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博物馆特色化整体有序发展、机构队伍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奋力谱写湖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会议要求,各级各单位要坚定事业发展信心,抓住当前重大发展机遇,主动担使命、履职责、尽义务,让文化遗产成为形成湖南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要努力构建大保护格局,坚决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不可挑战的国家意志”等要求,自觉扛牢文物保护利用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着力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要集智聚力展现新作为,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马王堆考古发掘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数字博物馆建设、乡村特色博物馆建设等重点工作,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发展导向,及时对标梳理当地文物重点难点堵点工作,制定“任务书”“路线图”,按图施工狠抓落实。要活化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注重文物与文博融合、注重文物与文创融合、注重文物与文旅融合,让文物助力乡村振兴、文明创建、产业发展,服务更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坚决守牢文物安全底线,坚持“保护第一”不动摇,推动文物保护单位信息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组织好我省“四普”工作切实摸清文物家底,推动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和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继续将文物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文物保护责任追究和督导督查制度,确保文物保护利用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湖南推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全省重要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实行国土空间“一张图”管控。这是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我国首个印发的省级层面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工作目标
《规划》明确,力争到2035年,建成纵向传导有序、横向衔接协调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以中华始祖文化、革命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等湖湘文化类型为特色,历史文化保护和城乡建设协同发展的国土空间文化风貌。
——“十大文化标识体系”
湖南是全国10个文物大省(市)之一,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都十分丰富。其中,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大、年代跨度长、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多样、地方特色鲜明。主要包括9类:涉及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4个、聚落遗产1030处、工业遗产13处、农业遗产9处、交通遗产43处、水利遗产107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10处和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21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95个。
文物资源主要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十大文化标识体系”:始祖文化与文明探源标识体系、红色文化标识体系、书院文化标识体系、宗教文化标识体系、历史聚落文化标识体系、湖湘名人文化标识体系、农业文化标识体系、工业文化标识体系、石刻文化标识体系、交通文化标识体系。
这些体系均体现了湖湘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如湖南是人文始祖炎帝、舜帝祭祀陵寝所在地,史前文明和商周文物资源丰富。这些资源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典型文化遗产,在推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地位与作用。以稻作文化为代表的湖南农耕文明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基石,传承发展脉络清晰,承载着全省境内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交通遗产则见证了中原文化南渐与南方地区华夏化的历史进程,古道、古桥、古驿站等承载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信息。
——六大历史地理区域
《规划》指出,我省将根据全省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的价值等级,及其在历史地理区域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保护功能区进行针对性、差别化保护。
其中,根据我省的历史地理特征,综合考虑全省特色文化标识体系建设内容、区域重大战略发展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现状,把全省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划分为六大历史地理区域。
六大历史地理区域分别是:湘北·洞庭湖及长江岸线(湖南段)区域,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和湖南考古工作的重要区域;湘东·幕阜罗霄区域,为革命文化聚集区;湘西·武陵山区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的重要区域;湘南·南岭区域,是自古以来湖南与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湘中·衡山、雪峰山区域,是全国宗教文化的重要区域;长株潭都市区域,是湖湘文化资源的富集之地。
——构建“二环三水,四纵五横”历史文化廊道网络
根据《规划》,我省将通过构建“二环三水,四纵五横”的历史文化廊道网络,形成“点、线、面”全省历史文化风貌空间整体格局。点,即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的保护空间;线,即依托主要公路和水系构建的历史文化廊道网络,连接主要保护区和重要保护空间;面,即历史文化保护功能区。
历史文化廊道网络分为三级:一级历史文化廊道为重点保护功能区内部的48个历史文化廊道,将结合县域文物主题游径进行建设;二级历史文化廊道规划了7个,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主题廊道、万里茶道(湖南段)主题廊道、湖湘文化名人与书院文化主题廊道、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主题廊道、伟人故居与湘东革命旧址主题廊道、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廊道和湘中祭祀类古建筑主题廊道;三级历史文化廊道则是在一、二级历史文化廊道的基础上的省内主要交通线路。
“二环”格局指通过国道串联省内重点保护区而形成的内环和外环。
“三水”为湘江、资江和澧水构成的历史文化廊道。
“四纵”和“五横”脉络分别指贯穿省内、连接历史文化保护功能区的4条纵向和5条横向国道。
★《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解读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结合湖南省实际,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到2027年,湖南省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280处以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500处以上,新增1处世界文化遗产,创建1至2个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效保护率达100%,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有效保护率大幅提升,各类博物馆增至230座以上,推动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