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材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养生的话题越来越热。满足了温饱的人们开始注重生命质量、追求健康生活。这本是一件好事。
然而,当前养生市场的乱象,又着实令人忧心。打开电视,有''专家”告诉你,“每天喝养生粥,能预防骨质疏松”收听广播,有“患者”谈亲历,“吃了XXX,我的糖尿病居然好了”打开书本,“资深专家”提醒你,“提早祛湿补气,你可以活到120岁”即使宅在家里,打开手机也能看到,“医生都救不了自己,如何来救你?养生不是消费,而是给你续命!”……
巨大的养生需求催生出了鱼龙混杂的养生市场,面对养生乱象,该如何开出解药?
追求健康,需要刷新科学养生观
记者不完全统计了2015年至今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60多起保健食品虚假广告发现,其中80都与治愈“老年病”有关。例如,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理气舒心片”,该药品为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却通过广播健康咨询方式发布虚假广告,利用患者宣称“用了3个月,心绞痛不疼了,血压都下来了两个疗程彻底治好了心脏病”等。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博士钟凯认为,虚假保健信息能广泛流传、各种不合格产品能够销售火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公众缺乏健康常识。他特别提醒,在保健食品领域有“两大定律”应该让每个老年人记住:国家没有批准任何一款提升性功能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不得宣传任何治疗作用,其归根到底只是一种食品。
相关专家指出,追求健康正日益成为社会的潮流和生活的理念。要实现追求健康的目的,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养生观念。
首先,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养生秘方。
专家指出,就连每天机械地喝八杯水都可能导致水湿困脾,更不用说中药具有偏性了,拔罐、针刺、艾灸等治疗方式也都有适应症。只有运用科学的养生观念,进行适度的日常保健,才能帮助人们化病痛于无形。如果一种养生产品自己吃了感觉好,就马上推荐给亲友,容易好心办坏事。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赵学军总结了一条甄别养生谣言的“黄金法则”:凡是没有使用条件、不考虑个体差异、没有限量和使用范围的养生妙招,都要打个问号。
其次,要注意适可而止。
近年,参加马拉松比赛被各大运动品牌塑造为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选乒完赛后咬着奖牌拍照发朋友圈还能在社交圈中树立阳光、坚韧的健康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全马”“半马”还是10公里赛,都曾被报道发生过猝死事件。
赵黎红提醒,日常生活运动量选择需要结合个人健康情况。“看着工作疲惫的白领在健身房挥汗如雨,老人们为了锻炼而爬山越岭,真是捏了一把汗。”赵黎红说,日常生活的健康原则是适度适量,运动也是如此。大运动量锻炼适合过于肥胖、体湿较重的人群。体质阴虚内热或者老年人不宜过分锻炼,否则会导致体内微量元素随体液过量流失。
三是树立“治未病”的健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