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7月4日,全省幸福龙江建设大会在哈尔滨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勤出席并讲话。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忠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加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建设更高水平幸福龙江,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二、深度解读
★增进民生福祉的时代价值
(一)民生为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本质属性
民生为大,是党百余年奋斗探索历程的基本结论和本质彰显。百余年来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就是党不断进行社会革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国家现代化以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进程,充分彰显了民生为大的内在属性。
民生为大,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总书记强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综而论之,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强调社会建设、现代化建设与人民幸福的统一性,这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理应坚持民生为大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从学理上解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什么是一种民生为大的现代化。
民生为大,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出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以满足十四亿多人口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高层次需要为着眼点,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民生为大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民生为大,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人本逻辑的现代化,这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做到民生为大,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把为人民服务看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原动力,从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提供了全新选择。
民生为大,事关中国式现代化使命任务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使命任务的现代化。民生建设作为民族复兴是否实现的重要参考,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简言之,民族要复兴,必须强民生;人民要幸福,民生是基础。一个坚强有力的民生保障体系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体系,可以让人民群众对民族复兴有更加明确的感知。
民生为大,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大,注重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通过兜牢民生底线,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民生为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见行见效的实践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理应以“民生”为内核,着眼于如何把握“国之大者”,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在建好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治理体系中坚持民生为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民生工程,关键在于落地落细落小落实,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总书记指出,“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
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发展作为保障民生的前提基础,同时用民生是否得到有效改善作为衡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准,从而在发展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让人民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更有获得感。
中国式现代化在依靠人民中夯实民生建设的发展动力。以民生为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想行稳致远,就必须找到稳固的发展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说到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首位,从人民那里汲取不竭的发展动力。我们党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遵循人本逻辑,依托人民主体力量,引导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依靠自己的双手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创造幸福生活。
★全省幸福龙江建设大会部署要求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牢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幸福龙江建设。
要着力提高发展质效,做强工业经济,做大农业经济,做优现代服务业,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壮大经济实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厚植幸福龙江建设的财力和物质基础。
要着力促进就业增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等产业,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筑牢千家万户幸福根基;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行动,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做大分好共同富裕“蛋糕”。
要着力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用心用情办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民生实事,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和沿边地区延伸,让民生保障更可靠、更均衡、更有温度。
要着力改善城乡环境,完善交通、电力、通信、供热等网络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开展“百村精品、千村示范、万村创建”行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好绿水青山,让龙江人民在美好环境中安居乐业。
要着力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 “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化解信访矛盾纠纷,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突出抓好防汛工作,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安心、更舒心、更幸福。
要全面加强党对幸福龙江建设的领导,建立省负总责、市县具体负责工作机制,健全指标体系,强化监测调度,将各项任务纳入“四个体系”闭环推进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在细化措施抓落实上下狠功夫、硬功夫,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成效。要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提高服务群众本领,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绘就幸福龙江美好画卷。
★2023年黑龙江省民生工作成效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6%。实施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21条举措,城镇新增就业35.7万人,完成年度计划119.1%,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有调查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基本医保待遇水平稳步提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并按时足额发放。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城乡低保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小学、初中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补助标准分别由650元、850元提高到720元、940元,城乡中小学校生均取暖费补助标准由260元提高到370元,支持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职业教育改革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总数同比增长47.7%。开工改造棚户区、老旧小区、农村危房36.8万户(套),更新改造供热老旧管网549公里、燃气老化管网1305公里、供水管网670公里、污水管网1545公里。军民合力夺取抗洪抢险胜利,制定实施“1+32”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受灾地区电力、通信等服务功能恢复到灾前水平,损毁房屋、道路、水利恢复重建年度任务全部完成,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积极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建设,哈尔滨成功申办第九届亚冬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3%和1.7%。森林草原防灭火实现“三个不发生”目标。食品安全工作连续6年在国务院食安委评议考核中获A级等次。在全国率先出台《黑龙江省调解条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幸福龙江的建设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加快建设幸福龙江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动幸福龙江建设的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推进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合理调整收入和分配关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深化对外规则、机制、管理制度创新,加快互市贸易商品落地加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幸福龙江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供需平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稳妥推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求真务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质量建设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使幸福龙江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断形成阶段性建设成果。
★幸福龙江的建设任务
(一)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拓展更丰实的居民收入来源
坚持把就业作为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持续实行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让龙江人民获得更高更满意的收入。
(二)促进高素质人口发展,办好更满意的现代教育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着力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
(三)配置高效能医疗资源,供给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四)构建高标准养老托育体系,满足更普惠的多元需求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托育服务需求,用心用情关爱“一老一小”,托起千家万户“朝夕美好”。
(五)提升高品质民生内涵,健全更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体系建设目标,在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上下更大功夫、实现更大作为。
(六)推进高水平文化建设,创造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奋力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龙江篇章。
(七)守护高颜值生态环境,建设更宜居的美丽家园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净土也是幸福”理念,把守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八)加强高效率社会治理,维护更可靠的公共安全
坚持人民生命至上,着力建设平安龙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全社会治理制度,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使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社会事务管理中来。
★2024年新时代幸福龙江建设20件民生实事
1.加大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精准锁定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在银行柜面开设服务专窗,引入社会保险参保登记、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就业政策享受等高频服务事项,全省建成30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托底帮扶计划,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全年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不低于19.6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以上。
2.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权益保障。加强农民工技能素质提升,面向在岗农民工、返乡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农民工群体,分类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健全以培训后取证和就业为导向的阶梯式补贴机制,累计完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以上。加强欠薪源头治理,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安薪行动”,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首批创建5个标准化“安薪项目”,工程建设领域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在建项目覆盖率达到80%以上。
3.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儿童友好要求。加大省级儿童友好城市培育力度,2024年新增不少于三座城市纳入省级培育名单。加大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力度,2024年建成100个儿童友好社区。
4.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逐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新增优质幼儿园120所、优质学位3万个左右,将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与评价制度改革相互链接,推动幼儿园办园质量整体提升。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科学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挖潜扩容现有优质学校资源,高水平办好新建学校,新增优质义务教育学位8.51万个。持续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项目创建工作,创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基地5个、学校86所、学科82个、课题100项。
5.深化职业教育贯通融通。持续推进职业学校贯通培养,试点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县域落地人才。深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改革,推进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新增40所左右职普融通试验学校。
6.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县域医共体组织管理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全省90%以上的县(县级市,有条件的市辖区可参照)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县域医共体。
7.开展城市三甲医院“包县”帮扶。选派43所城市三甲医院与省内67个县结成包扶对子,通过派驻专家、建设“名医工作室”、人才培养、远程协同、科研协作等措施,推动实现县域诊疗能力提升,引导患者就近就医,实现县域具备独立诊疗能力的分级诊疗病种数量不低于100种。
8.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为目标,在前期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呼吸、儿童、中医(肿瘤)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大庆油田总医院、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