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学
“十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生态环境分区引导,高效循环利用能源资源,着力推行“生态+”发展模式,深化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结构,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三是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强噪声污染源监管和治理,营造舒适和谐的声环境。四是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兼顾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护饮水、保好水、治差水,保持水环境质量优良。五是陆海统筹,深入打好重点海湾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海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六是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用地环境和地下水环境安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七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八是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强化风险防范,确保安全第一。九是强化危险废物、重金属、尾矿库等环境风险管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十是以完善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为发力点、突破点,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展漓江、南流江、钦江、九洲江、西江(梧州段)等重点河流及重点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实施工业源、生活源、养殖污染源、农业面源等污染整治,以及入河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建设、河道整治、城市内河整治、河流和湖库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项目。
重点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大风江、南康江、茅岭江、白沙河、西门江、义昌江、明江等重点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生活源、农业面源等污染整治,以及水生态调查与保护修复、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
美丽海湾建设:实施珍珠湾、廉州湾、防城港湾、钦州湾、铁山港湾等重要海湾红树林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以及北海、防城港、钦州等设区市“蓝色海湾”整治。
一、背景链接
2024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南宁市联合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出席活动并讲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蓝天立,中央宣传部部务会成员、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出席活动并致辞。
二、深度解读
★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2023年广西生态环境状况
环境空气状况。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优于年度目标1.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97.9%,比2022年上升2.8个百分点,优于年度目标2.1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0%,与2022年持平,达到年度目标要求。
水环境状况。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9.1%,好于年度目标0.9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地级城市、县级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均为100%,分别比2022年上升2.9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为75.9%。
海洋环境状况。全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优良,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94.5%,同比持平;劣四类水质面积比例为0.7%,比2022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区入海河流整体水质为“优”。
土壤环境状况。全区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生态系统状况。全区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总体稳定。生态质量指数(EQI)为74.85,生态质量为一类,与2022年相比无明显变化。全区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151种,分布有本土高等植物10466种。全区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地223处,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78处。
声环境状况方面。全区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6.9%、88.4%,比2022年分别上升0.4个百分点、下降1.2个百分点。与2022年相比,城市区域声环境、道路交通声环境基本保持稳定。
核与辐射安全状况方面。全区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总体平稳。全年未发生核事故及辐射事故。全区辐射环境质量和重点核与辐射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状况总体保持良好,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广西生态环境发展存在问题
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制约减污降碳任务完成。工业结构方面,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燃煤等资源型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平均水平,重工业化特征明显。能源结构方面,水力资源基本开发完毕;风电、光伏发电资源禀赋有限,且因其本身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利用小时数不高的特性,能源结构继续优化难度增加。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用能保障仍需火力发电支撑,需增加必要的电煤消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大。一是污染防治新老问题交织。城乡面源大气污染治理和管控能力有待加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比重大;臭氧(O3)污染逐步显现,防控手段少。局部流域、海域污染问题整治仍需持续发力,农村生活污染、种植养殖污染等治理投入需求大。部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途径较少、技术不成熟。二是继续减排空间小。主要工业企业已完成脱硫脱硝等减排工程,统调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减排空间小。大部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工程已基本完成,水污染物工程减排潜力有限。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不足。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离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部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设施不完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存在结构失衡和处置种类较少问题;部分市县应对突发疫情或突发事件的医疗废物废水处置能力不足。北海、防城港、钦州等设区市深海排污能力不足,影响重大项目落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仍需完善,基层环境监测、执法能力有待提高。
生态环境安全形势总体可控但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局部区域和化工等行业仍存在生态环境风险隐患,防城港、崇左等设区市尚未具备备用水源供水能力。因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均为一般等级及以下事件)占比增加,跨省进入广西的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行为尚未彻底遏制。部分地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和快速反应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应急监测能力仍有待加强。互花米草等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威胁。
★广西“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以保持生态环境全国一流为目标,以“保优提质、减污降碳,强基础、增效能、护生态、促发展、防风险”为主线,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将生态优势更多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奠定坚实生态环境基础。
★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绿色底色更加靓丽。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优势更多转化为发展优势,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家要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保持全国一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下降达到国家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消除劣Ⅴ类水体,海洋生态环境保持稳定,生态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继续提高,环境风险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明显提升。
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持续筑牢。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
展望2035年,总体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经济发展壮大,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环境风险降到较低水平,基本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广西“十四五”规划部署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坚定不移走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经济强区。
1.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制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和落后低效产能淘汰政策,开展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实施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改专项行动,研究推行“煤改气”等能源替代模式。推进再生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等综合循环利用和处置。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资源回收体系。支持生物基产品和可降解塑料等替代产品研发和生产,建设可降解环保餐具基地。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和绿色工厂。加快园区生态化、绿色节能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广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环境服务。
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培育旅居养老、森林康养、健康旅游等新业态,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打响“壮美广西·养生福地”品牌,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宜居康养胜地。实施大健康产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健康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健康日化、老年人用品、游乐设备、户外运动装备、康复辅助器具等制造企业,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发展健康医疗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中医壮瑶医疗、医养结合、前沿医疗、健康管理、智慧医疗等服务,重点支持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发、新药创制、中药民族药产业现代化、临床医学检验设备研发。实施广西特色健康食品品牌战略,建立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发展健康运动产业,塑造广西绿色生态运动体育品牌。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深化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发放力度,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产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推进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并实施市场化运作。探索开展碳金融业务,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发展绿色保险,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完善绿色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大节能挖潜、淘汰落后低效产能,腾出用能空间。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农业、商贸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与节能监察,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并强化数据应用。鼓励消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实施盘活存量土地专项行动,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建设绿色矿山,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构建节水标准定额管理体系,科学制定用水定额并动态调整,保障河湖基本生态流量,开展节水行动,健全节水激励机制,鼓励再生水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绿色产品认证,加强绿色产品标识应用,完善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推广机制,倡导绿色消费。
2.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