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试真题
一、简答题(15分)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问题:怎样理解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的这一判断。(300字以内,15分)
要求:思路清晰、语言简练。
二、案例分析
材料:随着新闻媒体记者深入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少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被舆论监督报道,成为热点话题,其中部分问题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短期内能够得以解决。
例如xx年3月初,中央台新闻节目中播出了《祖孙俩的背水路》节目,讲的是云南省会泽县马路乡山区的下大箐村,虽然从村子到山下的牛栏江直线距离不过800米,但因为没有通引水管道,村民张贵秀每天都要和她的孙子走4个多小时山路下山背水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3月中旬当记者再次来到下大箐村时,村里的应急引水工程已经完工通水。
仅仅十几天,张贵秀老人家干了三个多月的水窖已经蓄上了水。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经过报道后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重视的是“问题”还是“报道”?只要相关部门重视,问题就能立即解决,见到成效,基层单位是在“看有关部门的脸色”还是在“倾听群众的呼声”?“一经报道立即解决”,细细咂摸这八个字,前后对比下,就显得十分耐人寻味。
问题: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经过报道后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请分析“一经报道就立即解决”的弊端,并谈谈政府职能部门应如何改进,能更好的接受群众监督,主动服务群众?(400字以内,15分)
三、材料分析
材料:近年来,随着行政机构改革地不断深入,县直单位编制大幅精简,但承担的工作量却不降反升。由于工作人员的匮乏,从乡镇借调干部,成为县直单位顺利开展工作较为有效的变通方式。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原本是为了解决单位人手不足或专业性人才缺乏问题,但现实中借调“频繁、太随意”,甚至催生失序、失范借调等现象:时间越来越长、形式花样百出、变相违规借调。使得被借调者进退两难,基层“失血”。
记者在xx省xx县采访时,一乡镇党政办主任曾先后2次、共9个月被借调到县委办任职。“会象征性发一个函、走个程序,下级单位哪敢拒绝?”这位主任还透露,现在上面下文,不能再在乡镇、科局“搞借调”,而是换了说法,叫抽调跟班学习。“换汤不换药,称呼不同而已。”
从某种角度来说,县直各个机关机关事业单位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乡镇机关也正在面对,甚至形势更为严峻,而乡镇机关借调出去的年轻公务员,往往是本部门的业务骨干或培养对象,他们的借调直接加大了剩余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一个人身兼三个以上部门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了其他工作人员力不从心。难以满足服务群众的工作,从而造成乡镇的工作非常被动,严重影响到当前乡镇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的开展。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前,乡镇被借调干部无法与借调单位正式在编人员享受同等的入编、待遇、评先评优等福利,都在免费为县直单位“打工”。他们不仅要承担比正式在编工作人员更重的工作任务,做到“俯首甘为孺子牛”,有时还要义务加班加点,尽心尽力完成领导交代的其它工作,充当“老黄牛式”的干部,其工作量与借调身份的不对等不言而喻。
据调查,xx县城各乡镇的年轻干部,70%以上有过借调到县直单位的经历。尤其是部分长期被借调的干部,受现有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所限,无法成为借调单位的正式职工,由此也失去了一些应得的权益,晋级、提拔都受到了影响。被借调干部离开原单位多年,再回去也没有了位置,最后便成了“悬在半空”的人。“正式编制”卡住了许多能力突出的借调人员,个别被借调五六年的乡镇干部只能带着让他们欢喜让他们忧的“借调”的尴尬身份,长期以“临时工”的身份“漂”在借调单位,没有归属感、认同感。加之在日常管理上,尤其是在年终考核、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出现管理上的“空档”,使得被借调干部长期“游离”在管理体制之外,这对于被借调干部以及公务员管理体制而言都是不利的。
据了解,还有一些县直机关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从下级单位抽调业务骨干,来完成理应由本部门人员完成的工作任务,出现人浮于事与大量借调人员并存的“懒政”现象。借调的人干得工作更多,甚至独当一面,但好事跟他们没有关系,只有干不完的工作。县直单位的活全由借调人员干,加班的是借调人员,值班的是借调人员,奖励荣誉却与借调人员一点关系都没有。
问题:
1.现在借调现象严重,请你结合材料、不局限于材料,谈谈长期借干部存在的弊端?(400字以内,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