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学】
★县域经济提出的过程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次党代会的报告和中央文件中首次采用“县域”这个概念和提法,以前都是用“县(市)一级”做表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一次专门针对县城问题发文件。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要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县城建设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县城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四是县城建设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强县域相关政策
坚持“四项”原则:(1)坚持工业强县、产业兴县;(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3)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4)坚持集约利用、绿色发展。
打造“五县”目标:到2025年,打造一批工业强县、经济大县、农业富县、文旅名县和生态美县。
实现“五量”目标:到2025年,全力在工业主导上促增量、在城市服务上拓体量、在农业优先上提质量、在文旅赋能上挖潜量、在生态功能上增容量。
落实“五项”任务:(1)工业主导聚力促增量;(2)城市服务聚力拓体量;(3)农业优先聚力提质量;(4)文旅赋能聚力挖潜量;(5)生态功能聚力增容量。
强化“五项保障”:(1)激发县域发展动能。(2)加大要素保障力度。(3)强化组织保障。(4)强化评价激励。(5)强化责任落实。
一、背景链接
2024年4月9日,全省强县域行动推进会暨园区(兰州新区)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发展和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强县域、兴园区、抓发展的鲜明导向,因地制宜育产业,躬身实干增实力,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深度解读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政策解读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工作要求。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作为示范地区重点发展,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城建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职责。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控灾害事故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促进城镇体系完善、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作用进一步彰显。
(二)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五类县城)
1.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特别是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疏解转移,强化快速交通连接,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2.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和边境贸易等功能,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守边固边能力。
3.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推动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4.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推动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城逐步有序承接生态地区超载人口转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发展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5.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结合城镇发展变化态势,推动人口流失县城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支持有条件的资源枯竭县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三)六项重点工作28项具体措施
1.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
(1)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般性制造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农资供应、技术集成、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特色民宿、养生养老等产业。
(2)提升产业平台功能。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根据需要配置公共配套设施,健全标准厂房、通用基础制造装备、共性技术研发仪器设备、质量基础设施、仓储集散回收设施。鼓励农民工集中的产业园区及企业建设集体宿舍。
(3)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发展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打造工业品和农产品分拨中转地。根据需要建设铁路专用线,依托交通场站建设物流设施。建设具备运输仓储、集散分拨等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物流共同配送,鼓励社会力量布设智能快件箱。改善农贸市场交易棚厅等经营条件,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生鲜食品低温加工处理中心。
(4)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改善县城消费环境。改造提升百货商场、大型卖场、特色商业街,发展新型消费集聚区。完善消费服务中心、公共交通站点、智能引导系统、安全保障设施,配置电子商务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建设展示交易公用空间。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
(5)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面向农民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素质和稳定就业能力。统筹发挥企业、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作用,聚焦新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平台。落实好培训补贴政策,畅通培训补贴直达企业和培训者渠道。
2.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
(6)完善市政交通设施。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健全配套交通管理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系统。优化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布局,加快建设充电桩。完善公路客运站服务功能,加强公路客运站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公共交通场站,优化公交站点布设。
(7)畅通对外连接通道。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扩大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等覆盖面。推进县城市政道路与干线公路高效衔接,有序开展干线公路过境段、进出城瓶颈路段升级改造。支持有需要的县城开通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公交,开展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引导有条件的大城市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县城延伸。
(8)健全防洪排涝设施。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逐步消除严重易涝积水区段。实施排水管网和泵站建设改造,修复破损和功能失效设施。建设排涝通道,整治河道、湖塘、排洪沟、道路边沟,确保与管网排水能力相匹配。推进雨水源头减排,增强地面渗水能力。完善堤线布置和河流护岸工程,合理建设截洪沟等设施,降低外洪入城风险。
(9)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健全灾害监测体系,提高预警预报水平。采取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治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提高建筑抗灾能力,开展重要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改造。推进公共建筑消防设施达标建设,规划布局消防栓、蓄水池、微型消防站等配套设施。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强化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应急避难功能。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等城市生命线备用设施,加强应急救灾和抢险救援能力建设。
(10)加强老化管网改造。全面推进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重点改造不符合标准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管道、燃气场站、居民户内设施及监测设施。改造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水厂及老旧破损供水管网。推进老化供热管道更新改造,提高北方地区县城集中供暖比例。开展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必要的路面电网及通信网架空线入地。
(11)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改造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完善老旧小区及周边水电路气热信等配套设施,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科学布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推进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便捷供给。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动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
(12)推进数字化改造。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县城。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化部署,建设高速光纤宽带网络。推行县城运行一网统管,促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部署智能电表和智能水表等感知终端。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工商、税务、证照证明、行政许可等办事便利。推行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促进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资源数字化。
3.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县城民生福祉
(13)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县级医院(含中医院)提标改造,提高传染病检测诊治和重症监护救治能力,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县级急救中心。支持县域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县完善县级医院,推动达到三级医院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推进县级疾控中心建设,配齐疾病监测预警、实验室检测、现场处置等设备。完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设施设备。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三甲医院对薄弱县级医院的帮扶机制。
(14)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按照办学标准改善教学和生活设施。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全面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鼓励发展职业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完善幼儿园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和转学政策,保障学龄前儿童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
(15)发展养老托育服务。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提供基本养老和长期照护服务。扩大普惠养老床位供给,扶持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幼儿。
(16)优化文化体育设施。根据需要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功能,发展智慧广电平台和融媒体中心,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地、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学校场馆开放共享。有序建设体育公园,打造绿色便捷的居民健身新载体。
(17)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托养、综合服务设施。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保护工作站。依托现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设施。建设公益性殡葬设施,改造老旧殡仪馆。
4.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
(18)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厚植传统文化底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历史肌理、空间尺度、景观环境。加强革命文物、红色遗址、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县城建设。鼓励建筑设计传承创新。禁止拆真建假、以假乱真,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严禁侵占风景名胜区内土地。
(19)打造蓝绿生态空间。完善生态绿地系统,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基底建设生态绿色廊道,利用周边荒山坡地和污染土地开展国土绿化,建设街心绿地、绿色游憩空间、郊野公园。加强河道、湖泊、滨海地带等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修复,合理保持水网密度和水体自然连通。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对河湖岸线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和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20)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分布式能源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节能门窗、绿色建材、绿色照明,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推动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市政环卫等车辆电动化。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和环保再生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
(21)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配备满足分类清运需求、密封性好、压缩式的收运车辆,改造垃圾房和转运站,建设与清运量相适应的垃圾焚烧设施,做好全流程恶臭防治。合理布局危险废弃物收集和集中利用处置设施。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22)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善老城区及城中村等重点区域污水收集管网,更新修复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改造及恶臭治理。在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地区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逐步压减污泥填埋规模。
5.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23)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市政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及规模较大镇延伸,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县乡村(户)道路连通、城乡客运一体化。以需求为导向逐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千兆光网向乡村延伸。建设以城带乡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落实管护责任。
(24)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鼓励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推行派驻、巡诊、轮岗等方式,鼓励发展远程医疗,提升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
(25)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强化政策支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推进大中型集中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就业和产业扶持,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6.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县城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6)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的责任,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重点支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县城。建立健全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专项安排与进城落户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27)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根据项目属性和收益,合理谋划投融资方案。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其中符合条件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提升县域综合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县区财政平稳运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建设,盘活国有存量优质资产,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鼓励中央企业等参与县城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整合利用好既有平台公司。完善公用事业定价机制,合理确定价格水平,鼓励结合管网改造降低漏损率和运行成本。
(28)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推广节地型、紧凑式高效开发模式,规范建设用地二级市场。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提升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稳妥开发低丘缓坡地,合理确定开发用途、规模、布局和项目用地准入门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部署
实施强县域行动。县域强则省域强,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富则百姓富。强县域,就是要把县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效提升县域自我发展能力,使县域逐步走上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依托县域资源禀赋,紧扣县域发展类型,突出县城和中心镇的节点纽带作用,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多元富民产业,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文旅名县、生态优县,构建功能鲜明、经济繁荣、设施配套、治理有效、普惠共享的县域发展格局。
★甘肃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
夯基固本强县域。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一县一方案、一季一调度、一年一清单”机制,统筹更多政策、资金、力量向县域倾斜。挖掘潜力优势,发展“飞地经济”,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县域达到40个。提升开发区发展能级,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开发区达到11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22%。
★《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解读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强县与富民相结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根本目的,全力以赴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千方百计壮大经济规模,打造一批工业强县、经济大县、农业富县、文旅名县和生态美县,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和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工业强县、产业兴县。优化整合资源、集聚要素支撑,选准主导产业,加快传统特色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工业实体经济,强化延链补链和强链固链,以精细化、项目化、园区化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依托县域资源禀赋,结合主体功能定位,紧扣县域发展类型,明确发展路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完善分类推进举措。
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按照“四化”同步要求,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培育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加快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商贸物流、人力资源等自由流动,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水平,有效破除城乡二元发展结构。
坚持集约利用、绿色发展。立足“三新一高”,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有序推进城镇开发,防止大拆大建,贯彻落实“双碳”要求,扎实推进节能降碳,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3.发展目标
按照五大发展类型,找准定位、确定赛道,激发县域发展内生动力,全力在工业主导上促增量、在城市服务上拓体量、在农业优先上提质量、在文旅赋能上挖潜量、在生态功能上增容量,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以上的县达到10个以上、100-300亿元的县达到30个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累计提高8个百分点,县域对全省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4.重点任务
一是做大做强体量,强化目标引领。
以“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为总揽,以落实落细《意见》中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为抓手,树立强县域必须强工业的鲜明导向,全力以赴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千方百计壮大经济规模。将全省86个县域按照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划分7个等次确定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超100亿元以上县域达到46个,其中300亿元以上县域达到12个,100-300亿元县域达到34个,总体上与全省规划目标任务相统一。
二是紧扣发展类型,强化分类施策。
这也是强县域行动重点内容和重点任务,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五量”文章,打造一批工业强县、经济大县、农业富县、文旅名县和生态美县,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工业主导促增量方面:重点是做大做强工业实体,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重塑新材料产业优势,做精做优园区平台,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创新创业高地7项工作任务。支持每个县区主攻1-2个主导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强化延链补链,支持县域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工业主导型每个县打造一个工业园区,全省力争到“十四五”末打造12个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园区。
城市服务拓体量方面:重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全面提升城市品质6项工作任务。引导县域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加快提升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支持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推进县县通高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三区一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