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其理论概念逐渐成熟,应用也非常广泛。XR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对人们的知觉有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使用户有一种置身于虚拟世界之中的感觉。XR,即XReality,俗称各种现实,包括增强现实(AR)技术和虚拟现实(VR)技术。沉浸式体验正逐渐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体验、以及彼此联系的方式,融合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扩展现实(XR)技术,能消灭现实距离,“重置”人们在时空中的关系。
XR技术具有沉浸性、超时空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等诸多优势,很多学者和公司很早就开始利用X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虚拟场馆展示以及虚拟旅游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荷兰做了初步的尝试,提出了“全球体验”的概念,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国立民族博物馆升级为亚欧博物馆(ASEMUS),把展览与艺术、文学、喜剧和音乐活动融为一体,实现了收藏信息的共享,并与欧洲的一些文化群体建立了联系。清华大学张烈老师、史元春老师带领学生探索了面向民俗博物馆实物模型交互式展示的探索方案。该方案结合达斡尔族传说故事和哈尼卡纸偶艺术,搭建了具有奇幻色彩的纸艺虚拟世界,在该空间中有可以交互的实物用户界面,让体验者可以像玩纸偶游戏一样将人偶移动到空间中的特定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并根据系统反馈的提示信息找到隐藏的道具开关,完成更多互动来体味达斡尔族的传说故事和民俗风情。随着XR技术的不断成熟,全球学者开始专注如何将真实感技术融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案例。比如,日本奥兹大学的“虚拟狮子舞”项目和我国浙江大学的“楚文化编钟虚拟现实系统研究”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在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比较成功的还有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项目——秦兵马俑文物遗址三维全景虚拟系统、敦煌研究院投资建设的虚拟莫高窟洞窟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实施与实现奠定了X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基础。因此,用这种成熟稳定、接入效能良好的技术为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必能使其在传播广度、速度、真实度方面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我省地处东北亚地区中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经过不断的融合,用辛勤的劳动和聪明的智慧创造和传承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我省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3项、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余项。目前,这些丰富的资源只能以艺术品、文化旅游产品的形式得以再现,还需要深入研究挖掘更好的展现形式,提升宣传和保护的效果。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利用XR技术将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构筑线上的虚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及线下互动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于讲好吉林故事、展现吉林风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构建互动式的混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需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和互联网平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单一的文字、图片、视频、实物与虚拟的场景与角色相结合,构筑完整的故事情节,提升观众的知觉体验。虚拟现实能够弥补实体展馆空间不足场地受限的局限性,节约大量展馆建设的经费,却又能创造不输真实世界的真实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像电影和游戏一样有亲和自然的带入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回忆;二是借助增强现实技术(AR),扩展传统展馆在展示环节过于单一的不足,让博物馆中常见的实体场景“活起来”。参观者可在实景中与虚拟角色交互,也可让场景中曾经发生的故事情景再现,让非遗项目相关的历史背景变得鲜活而生动。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使参观者能够超越时空限制,使博物馆中常见的实体场景“活起来”,静是一张纸、一根线、一棵草,动是跳跃灵动的“嬷嬷人”,是新娘嫁妆里枕头顶上的“和和美美”,热炕头上装满嘎拉哈的笸箩;三是采用混合现实技术(MR)将艺术、技术与传统工艺、表演相结合,让参观者变成探索和参与展馆故事的主角,达到在互动游戏体验中传播知识等目的。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虽然能够为参观者提供真实感,但是难以将多个元素组合成有机的、完整的故事,而混合现实技术能够让参观者参与到特定的故事情节中,可以与虚实结合的场景的互动,更能激发参观者的兴趣。
利用XR技术对传统的非遗馆、生活馆或者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展,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当前很多地区特别是旅游区采用的方法,足以为我们的展馆建设提供借鉴。该方案的实施除了需要非遗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参与以外,还需要高科技公司参与其中进行建模、贴图、动画以及XR程序开发。但是,相比较传统的展馆建设,XR开发所需要的资金要少的很多,带来的收益却难以估量。采用XR技术的虚拟混合传习馆,能够将非遗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让每一个场景都对应相应的景点,让参观者先在虚拟中了解和产生兴趣,再产生到实地一游的冲动。由此,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和旅游业发展。
(来源7月17日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