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我们要坚持把加强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增强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而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增强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其前提是自身建设上找准定位、明确责任。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寻找群众意愿最大公约数,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要把从严治党贯穿管党治党全程,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全程,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敢于并能够抓难题,集中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出“严”和“实”的基层党组织形象,进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将广大群众吸引在党的周围,吸引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来。
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基层党组织遍布于社会各领域,与广大人民群众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历久弥坚。基层党组织在解决具体困难、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激发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活力的实践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落实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中。同时,发挥党组织牵头、协调各方的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体中提升党组织的整合功能,将社会分散、多元的要素纳入基层治理框架,增强党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能力。要在突出价值引领中增强党组织动员能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凝聚信念共识、制度共识、政策共识,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基层社会治理的“桥头堡”、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首先,贯彻落实好社会治理制度。谋发展、促和谐、激发基层社会创造活力,需要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的制度平台上运行,要把这一制度运行好,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力和政治引领力。其次,注重党建引领的实践性。要突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具体性、可操作性,权责分明。善于对实践中好的经验“点”进行总结,对于那些比较成熟的“点”可以有序地连成“面”。要始终突出问题导向,党建工作要持续跟进,哪个环节出问题、出偏差,就重点改进;那个方面比较薄弱就在哪个方面重点加强。再次,发挥党建引领+组织建设”的作用。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领导,强化网格党支部的政治和服务功能,构建以网格党支部为核心,网联委主导、居民自治、社会力量参与共治的“一核多元”运行机制。要完善党员议事会、民主生活会、党务公开、重大事项通报等制度,形成“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党群议事、调解工作方式,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网格服务、社会治理、文化活动等在网底结合起来,构建起网格党员、居民共同参与的服务管理新格局。最后,深化“党建引领+依法治理”,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效力。要坚持把党建引领依法治理落实到基层,依托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引导群众民主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知识和基本道德规范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内容。要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常态化法律宣传阵地,努力实现依法治理观念在基层扎根、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民心在基层集聚。
严抓执行、高效执行,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关键所在。执行可见形象、执行更出战斗力。基层党组织最贴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直接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抓好制度执行,不仅仅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环节,更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长期工程和系统工程。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