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导读:匠心铸就梦想,技能成就未来。技能人才是全面建设创新江西的重要力量。对于该热点。可以按照三个作为来记忆:一是着力在技能人才培养上有新作为;二是着力在拓展发展空间上有新作为;三是着力在弘扬工匠精神上有新作为。
一、背景链接
2022年12月2日,以“人人成才、技兴江西”为主题的江西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幕。省长叶建春强调,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以此次大赛为动力,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技能人才培养、拓展发展空间、弘扬工匠精神上有新作为,全力打响“赣鄱工匠”品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二、深度解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规律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新认识,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优势的新要求,必将有力驱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靠科技,归根结底靠人才,基础在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
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体现了教育与科技、教育与人才、科技与人才之间的内在联系。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确立了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地位。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我们党相继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践证明,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唯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才能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涵养源头活水;唯有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才能充分释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激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也唯有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对于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必然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一步增强和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其中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挥了事关全局的重要作用。10年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稳居同期全球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每年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数以千万计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力量,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上亿人次,推动我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力资源大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从“科技自立自强”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必然要求进一步重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增强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中,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均超过60%,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跃上一个大台阶,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将有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性、安全性和竞争力,推动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增强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根本举措。人才是推进现代化进程、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今时代,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加速现代化进程,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加速人才自主培养,应把重心放在提升培养质量上。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由教育、产业、社会等各个方面因素决定的,必须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教育支撑、科技推进、产业支持、社会参与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以人才支撑和推进现代化建设,重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重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方面,继续扩大人才吸引力,不断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专家人才;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提升教育公平化程度,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让全体人民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等可及的教育机会、同等有效的教育过程。二是提升教育普惠化程度,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让政策支持普遍惠及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三是提升教育的协同化程度,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健康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各类受教育者的获得感。四是提升教育数字化程度,加快建设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内容体系,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受教育者提供广泛、有效的教育资源。
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党的二十大确立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包括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是壮大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努力培养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形成不同类型战略人才同步增长、协同提质。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科技评价改革,形成支持战略人才创新引领的基础制度和体制机制。三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系统的定位、布局和配置,统筹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设施、国家人才中心、国家创新基地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耦合与匹配,最大限度发挥科技机构、设施和人才的协同效应。
★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1.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鼓励各类企业结合实际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国有企业要结合实际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2.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对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业,各级政府按规定予以表扬和相应政策支持。完善项目制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群体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项目。鼓励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开放式培训高技能人才。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推广求学圆梦行动,定期组织开展研修交流活动,促进技能人才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相适应。
3.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支持制造业企业围绕转型升级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建立一批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打造一批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基地,举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实施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开放共享行动。
4.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采取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等措施,稳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在技工院校中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允许职业学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或创办企业,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办学经费自主安排使用;公办职业学校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用于支付本校教师和其他培训教师的劳动报酬。
5.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和服务供给。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力度。健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行动,开展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试点。加快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依托“金保工程”,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管理工作,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
二、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
1.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企业可设立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带徒津贴等,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鼓励企业根据需要,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以及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制度。实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鼓励支持高技能人才兼任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注重青年高技能人才选用。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应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及其他实体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重要因素。
2.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高技能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企业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岗特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运用中长期激励工具,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畅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为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完善高技能特殊人才特殊待遇政策。
3.完善技能人才稳才留才引才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关心关爱技能人才,依法保障技能人才合法权益,合理确定劳动报酬。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促进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提高技能人才配置效率。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更好发挥作用。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引导企业规范开展共享用工。
三、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
1.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有关规定申请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支持各地面向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重视从技能人才中培养选拔党政干部。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进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建立国家资历框架。
2.健全职业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分类体系,完善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完善由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技能评价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与使用、待遇相衔接。
3.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确定技能人才评价职业(工种)范围,自主设置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定岗位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式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对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和重大质量问题、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师带徒”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可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实施。强化技能人才评价规范管理,加大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的征集遴选力度,优化遴选条件,构建政府监管、机构自律、社会监督的质量监督体系,保障评价认定结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4.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广泛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世界技能大赛综合训练中心、研究(研修)中心、集训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定期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推动省、市、县开展综合性竞赛活动。鼓励行业开展特色竞赛活动,举办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举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健全竞赛管理制度,推行“赛展演会”结合的办赛模式,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竞赛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竞赛专兼职队伍建设,提高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四、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
1.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建立以国家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完善评选表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制度。国家级荣誉适当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加大高技能人才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科学技术奖等相关表彰中的评选力度,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按规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提高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认同。
2.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注重做好党委(党组)联系服务高技能人才工作。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各地人才分类目录。注重依法依章程推荐高技能人才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人选、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或委员会委员候选人。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在职工代表大会中的比例,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按照有关规定,选拔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挂职或兼职。建立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制度,鼓励支持分级开展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研修交流和节日慰问等活动。
★江西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技强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系统性创新,加快迈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并向更高水平迈进。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加大引才育才力度。抢抓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加快引进海内外战略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积极吸引各类高素质人口,特别是青年人才来赣创新创业。深入开展赣籍人才回归工程。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实施省“双千计划”,培育高层次科研人才、急需紧缺专项人才。开展“赣商名家”成长行动,实施新时代“赣鄱工匠”培育工程,加强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本土高校毕业生留赣比例。建设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推进人才、项目、资金、平台一体化建设,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实施更具活力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建立健全市场化人才评价标准和机制,探索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新创业。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尽职免责机制。优化人才福利待遇、职称评聘、成果转化等激励措施,完善配套服务政策。弘扬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江西来说既是重大使命责任,也是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要切实找准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着力提高江西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位势。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发展的“最大增量”。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入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重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主动对接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与更多“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高端研发机构,积极创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支持省属高校、科研院所提升创新能力,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促进高质量科技创新。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金”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微企业协同的创新体系,鼓励更多原创技术创新,力争在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关键技术重大成果。建设高水平创新队伍,深入实施具有竞争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大力引进培育战略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推进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打造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技创新高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广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制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让各种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2022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能,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把科技创新作为“稳住、进好、调优”的关键,做优做强做大制造业“强省重器”,奏响建设创新江西、工业强省最强音。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加快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中国(南昌)科学岛建设,鼓励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20个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试点。实施创新“国家队”引进培育工程,推动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中药资源与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持久性污染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等落地,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30家。依托14条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或产业研究院,依托院士团队建设省实验室。实施更具竞争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育计划,组建省人才发展集团,加强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努力把江西打造成为天下英才的重要首选地。
★江西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幕
2022年12月2日,以“人人成才、技兴江西”为主题的江西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幕。
大赛指出,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是各类技能人才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重要平台,对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广大参赛选手奋力拼搏、奋勇争先,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充分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风采。
大赛强调,技能人才是全面建设创新江西的重要力量。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全力打响“赣鄱工匠”品牌,为描绘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画卷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叶建春说,匠心铸就梦想,技能成就未来。技能人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新时代十年,江西与全国一样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其中离不开广大技能人才的辛勤付出和创新创造。此次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广的职业技能综合性比赛。希望各位参赛选手尽展才华、勇攀高峰,充分展现全省劳动者的奋斗姿态和时代风采。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以此次大赛为动力,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技能人才培养、拓展发展空间、弘扬工匠精神上有新作为,全力打响“赣鄱工匠”品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此次大赛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导、省政府主办。大赛紧密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技能大赛理念标准,结合我省“2+6+N”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以“赛、展、演、会”并举的方式集中开放办赛,设置竞赛项目85个,共有66支代表队报名参赛、1486名选手集中炫技。
开幕式结束后,叶建春等来到大赛展演区、竞赛区、招聘区,与各行业技能人才交流,勉励他们弘扬工匠精神,钻研提升技能,助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为推动全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并要求大赛组委会精心组织、热情服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确保大赛安全、有序、出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