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12月6日,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基础,建立健全本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明确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支出责任,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二、命题预测
1.请结合材料,谈谈天津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哪些短板(400字)。
2.请结合材料,假如你是天津B区区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围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撰写一篇建议(600字)。
3.天津B区开展了在惠民服务方面的调研,假如你是天津B区区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材料和工作实际,撰写一篇调研报告(800字)。
4.请结合给定材料和工作实际,撰写一篇2021年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的工作简报(800字)。
5.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请结合材料,围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写一篇大作文(1000字)。
三、理论原点
★科学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政府承担兜底保障的主体责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重大成就
第一,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基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大病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养老托育服务等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重大制度安排逐步建立健全。
第二,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包括教学点)办学条件已经全部达到了“20条底线”要求,全面消除了大班额,这个任务现在已经提前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在加快构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达到了6.51张,全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
第三,保障能力更加稳固。社会兜底能力和保障水平都在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达到了678元/人·月和5962元/人·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9.99亿人、13.6亿人、2.17亿人和2.68亿人。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区域城乡更加均衡。绝大多数地区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85%以上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或者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第一批10个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也都启动实施,推动实现了就近享有高水平的健康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和底线标准,可以让地方政府对现阶段保障基本民生“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引导各地对照中央要求,查缺补漏,优化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用到人民群众生活当中最关键的环节,兜牢民生底线,保障基本生活。
第二,有利于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是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基础标准,为各行业主管部门完善本领域的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各地确定本地区的实施标准、基层服务机构实行标准化服务流程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供给,逐步实现全体公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标准,是国家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推动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地方实践
★形势要求
面临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善收入分配、扩大内需、实现国内大循环迫切需要织密扎牢多层次民生保障体系,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全国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趋多样化,人口结构变化明显,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群众期待不断升级,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全面提速,同时各类矛盾与风险交织叠加,特别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造成健康养老供求矛盾更加凸显。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将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区域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进入深入推进阶段。京津冀区域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便利共享程度仍较低,需不断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协”的广度和“同”的深度,继续加大在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先行先试力度,加快跨区域差别性政策标准的改革和对接,加强区域合作中的机制建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让人民群众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成果。
从天津看,本市进入“一基地三区”建设战略攻坚阶段,“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经济下行压力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加趋势并存,要素成本优势持续减弱,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供需矛盾突出,新增人口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需求服务能力薄弱,城乡均衡发展要求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更强支撑。加快实现本市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匹配、质量提升和布局优化,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既要着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和弱项,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形成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存在问题
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仍需加大。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面临“量的增加”与“质的提升”双重挑战。二孩政策和“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进一步显现义务教育学位供需矛盾问题。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足、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紧张等大城市养老难题仍需精准破解。高水平医生数量不足仍是群众看病就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资源配置不均衡状况仍然存在。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数量与质量上还有差距,远郊农村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仍需政策倾斜,优质服务资源有待继续延伸下沉和提质扩容。滨海新区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与中心城区还存在差距,尚未达到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要求,“津城”、“滨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机制亟待创新。
保障改善民生工作还存在差距。劳动就业服务水平与先进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兜底保障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专项救助政策与低保政策捆绑较多,救助措施有待精准化,困难群体享受公共服务不充分等问题仍需着力解决。文体场所偏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仍需进一步丰富。
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保障仍需加力。民生领域支出刚性增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筹资渠道有待拓展,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社会领域投资活力有待激发。在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智能化上仍有差距,老年人等特殊群众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不能更好满足日益个性化、多层次的群众需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底,稳步提高优质资源均等共享水平,不断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管理方式、供给方式、技术应用方式,协调城乡、区域、人群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推动改革创新与效率提升相促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服务。
坚持共建共享。强化政府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公共资源投入保障,完善服务项目和基本标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公共服务体验。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推动各领域间、城乡区域间、受益群体间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社会政策托底功能,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工作行稳致远。
五、素材积累
大作文框架:
精准抓实效 下好基层公共服务“全盘棋”
布好基层公共服务“政策棋”。
盘活基层公共服务“投入棋”。
夯实基层公共服务“保障棋”。
用好实事“小清单” 聚焦民生“大课题”
在“走基层、察民情”中用好“需求清单”。
在“学党史、转作风”中用好“项目清单”。
在“抓整改、促落实”中用好“责任清单”。
围绕“三心”发力 办好民生实事
回应为民“心声”,真抓实干纾民困,把实事办“准”。
坚守为民“初心”,真心实意惠民生,把实事办“好”。
围绕为民“中心”,真情实感暖民心,把实事办“久”。
经验材料框架:
宝坻区做实民生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实现更加充分就业。
二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三是筑牢民生保障网络。
和平区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民生福祉
一是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二是用好城市管理“绣花针”。
三是筑牢社会稳定“防火墙”。
民心工程清单:
天津市2021年20项民心工程
一、推进社区居家养老。
二、新增义务教育学位。
三、关爱妇女儿童健康。
四、多措并举稳定就业。
五、救助特殊困难群体。
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