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新”为战略重点绘制新蓝图
姜健力
“十四五”时期,我省应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以现代化都市圈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基础设施”,绘制一个科学管用的新蓝图。
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壮大发展新动能。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化。发展高端制造业,鼓励、支持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加快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发展新增长极。启动、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强化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以智能制造和现代化服务业为核心产业。着力推进“新基建”,增添发展新动力。重点推进5G网络和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城际以及城轨交通等领域的建设。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谋划支撑科研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非接触技术助推非接触经济发展
石祥滨
“非接触经济”的发展中,离不开非接触技术,而非接触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大力推进非接触技术的科技创新,形成发展新动能。
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及在社会治理、金融、产业和民生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统筹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从原来各部门分散建设模式向统建统管共用的模式转变。
组织专家,研判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在社区、教育和政务等领域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优化便民措施,提升非接触信息产品服务体验。
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上“云”,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鼓励企业加快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提升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能力。扶持相关企业推出新的服务机器人产品和医疗产品。
新基建应坚持应用导向深度融合
于华
新型基础设施要发挥作用和价值,坚持应用导向、需求导向,坚持丰富应用场景才是关键。结合我省特点与当前现状,一是建设数字城市,补齐城市治理短板;二是以工业互联网引领产业升级,主要城市的工业新基建发展思路应围绕工业互联网展开。
围绕以上分析和判断,具体建议包括:一是做好政府顶层规划,组建“专家咨询实验室”,制定标准,对项目设计方案把关,减少无效投资;二是选择头部企业树立样板,再将成功模式向同行业推广,避免延续现有企业“碎片化试点改造”模式;三是充分利用外资及技术,快速提升我省制造业企业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大人才培养与人才引入,提供倾斜政策及保障措施;五是创新新基建相关投融资,积极与数字经济思维融合,适应新基建的投融资需求。
加快沈大经济走廊建设
张连波
加快沈大经济走廊建设,可以在后疫情时代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一是将沈大经济走廊建设上升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给予政策扶持。划定沈大经济走廊范围,进一步明晰城市定位,建立完善的全省统筹协调机制。二是以沈大经济走廊为载体,打造创新带、创业带和投资带。三是加强产业协同。把握好“新基建”政策窗口期,着力推动5G基建、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入选国家级示范项目。四是推动科技和金融创新。强化各市创新政策对接,促进企业和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五是支持沈大“双引擎”建设,实现陆海统筹,提升辽中南城市群能级。加快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发挥大连对外开放和向海发展优势,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升级与经济一体化发展。
建设辽河大三角“湾底经济”核心区
政协盘锦市委员会
把建设辽河大三角“湾底经济”核心区纳入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作为辽宁第六大区域发展战略,形成辐射辽宁中西南、牵动东北亚腹地的对外开放新前沿。
一是以沈阳至盘锦的辽河水系为主轴,由沈阳向辽河下游两翼延伸,东轴至营口、西轴至锦州,横轴为辽东湾湾底营口、盘锦、锦州三市,形成覆盖辽河中下游经济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辽河金三角区域。
二是叠加辽河大三角“湾底经济”核心区产业硬实力,将盘锦、锦州整体纳入自贸区沈阳、营口片区,优化项目合作和资源供给。立足“湾底”东北及蒙东最近出海口优势,加快建设大连、盘锦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