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2年4月22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听取2021年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省委书记、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主任信长星主持并讲话。
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迎来第五个“宪法宣传周”,青海省各地通过线上有奖知识竞答、宪法专题主题讲座、设置宪法话题议题,线下组织宪法宣誓、“宪法九进”主题活动等,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宪法宣传活动,掀起宪法宣传热潮。
二、深度解读
★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就其主要方面来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十一个坚持”。这“十一个坚持”,既是重大工作部署,又是重大战略思想,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5.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6.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要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要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要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基础)、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核心)、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制约)、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必然要求),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内在需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①行政机关在制定规范、实施立法活动等抽象行政行为时应做到依法行政,符合法律优先的要求;②行政机关在作出决策以及具体行政行为时应遵循依法行政原则,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必须体现权、责统一的原则,不仅要遵守或依据实体法,也要遵守程序法,所有违法行为必须予以撤销或改变;③一切行政行为都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行政执法是指行政主体依照行政执法程序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具体事件进行处理并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与义务的具体行政法律行为。含义包括:(1)行政执法是执法的一种。(2)行政执法是行政行为的一种。(3)行政执法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范畴。
★重要意义
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刻把握“三大规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两大显著优势”、指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灯塔。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推进“四个伟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新的形势任务下,统筹“两个大局”、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的思想武器。
2.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意味着党和国家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领域的战略目标,意味着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全面法治化。在理念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全面厉行法治,从治理理论、治理目标、治理模式、治理制度等全方位推进。在内容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领域覆盖的制度安排。在方式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依法执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对国家和社会实时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的治国理政方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首先,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是在法治的框架下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只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领域全方位以法治的手段推进一体化建设,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其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公平正义构成了衡量和评价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基本价值尺度,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人类社会追求公平正义的历史进程充分表明,法治发展对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再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无法外特权”的重要保障。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约束,任何情况下均不能存在法外特权,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特征,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推进人类社会法治文明进程提供中国方案。法治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人类文明进程中现代化与法治化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实现法治现代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把握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规律,体现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担当和使命,为世界文明社会法治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3.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对策措施
1.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各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系统深入学习,推动入脑入心,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是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三是完善配套法律条规。加强地方立法,通过“小切口”立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抓好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四是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加强执法领域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推进综合执法,切实提高基层尤其是县市一级行政执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持续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
六是把普法守法作为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谋划开展好“八五”普法工作,加强法学教育与研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找关系”向“讲法治”转变,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社会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七是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带头学习宣传贯彻,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各地发展战略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2.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相关内容
扎实推进法治青海建设。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一体推进法治青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综合执法工作体系,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治理体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司法制约监督,促进公正司法。加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3.2022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
深化“八五”普法,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智慧调解平台,深化信访制度改革,依法解决好群众合理诉求。
持之以恒建设法治政府。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办好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政府立法与人大立法协同性,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是科学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要在坚持好、完善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聚焦法律制度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立改废释各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二是严格执法。要推进严格执法,理顺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
三是公正司法。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把解决了多少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要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加强领导、协力推动、务求实效,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全民守法。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 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要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5.4月22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
会议强调,要推动全面依法治省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深刻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机制,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要持续完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抓手,聚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见行见效,在担当实干中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
6.《青海省法治政府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原文在范文赏析中呈现)
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全面依法治省全过程和各方面,按照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努力为法治青海、法治社会建设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抓好《青海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落实落地。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青海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落实落地,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强化督导、力求实效。
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推动政府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模式,优化“青松办”APP服务功能,方便民生事项指尖办理。
提高行政立法工作质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严格落实立法计划和重大立法事项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
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协调机制,严格制发程序,严控发文数量。加大合法性审核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审核质效。
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和《青海省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对行政机关的重大行政决策、行政机关合同、重大执法决定实行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听取法律顾问、公职律师或者有关专家的意见,对重大行政决策实施风险评估。
加强行政决策程序执行和评估。制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标准,推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年度目录公开制度。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机制。
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全面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执法行为的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并对外公布,推动行政执法主体严格依法依规执法,避免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一步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
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公共卫生、自然资源、教育培训、食品药品、劳动保障、城市管理、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加快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按照职权法定、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原则,厘清不同层级间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职责边界,推动执法力量下沉。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文化市场、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执法装备及时到位。
三、实战应用
问题1: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省上下掀起学习宣传宪法的热潮,在“12·4”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中共青海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青海省司法厅拟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请你拟写该活动方案。要求:格式规范,重点突出、条理清晰。1200字左右,40分。
【参考作答】
青海省2022年“宪法宣传周”活动方案
今年12月4日是第9个国家宪法日。为深化我省“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宣传活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全面推进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活动主题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三、重点宣传内容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四)深入宣传宪法,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五)宣传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四、时间安排
12月4日至10日,为期一周。
五、总体安排
(一)收听收看2022年度法治人物特别节目。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在全国评选2022年度法治人物,请各地各部门组织动员系统内干部职工通过各类终端系统收听收看。
(二)各地各部门自行安排线上宪法宣传活动。各地各部门在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根据重点活动安排,积极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宣传活动,确保宪法宣传活动有声势、组织有力度、开展有亮点。
六、主题活动
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分别组织开展宪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进家庭、进宗教活动场所主题宣传活动。各主题宣传活动分别由“法律九进”牵头部门负责,司法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配合开展。
《青海日报》《青海法治报》《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等纸媒在第五个“宪法宣传周”到来之际,就现行宪法施行四十年刊发评论性文章,活动期间,采访编发相关稿件。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开展“宪法宣传周”宣传活动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抓手,精心策划制定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宪法的热潮。
(二)落实普法责任制。要把开展“宪法宣传周”宣传活动作为推动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机关和社会有关部门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重要举措。
(三)坚持面向基层群众。要坚持贴近实际、尊重规律,善于运用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推动宪法宣传向基层延伸,走进千家万户。
(四)创新宪法宣传方式。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运用“报、网、端、微、屏”等媒体平台,加大新媒体新技术运用,通过图解、动漫、直播、短视频、H5、公益广告等形式加大网上宣传力度,讲好中国宪法故事,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增强宪法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问题2:2022年是现行宪法公布实施40周年,在第九个国家宪法日(12月4日)来临之际,海晏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为主题开展各项普法活动。请结合材料,撰写海晏县弘扬宪法精神的简报。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1000字左右,35分。
【参考作答】
海晏县:弘扬宪法精神 传播法治文化 敬宪于心 学宪于行
近日,海晏以“书写宪法、图绘宪法、竞研宪法”等六个篇章,进一步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让宪法走入百姓生活,让法治精神厚植人心,形成宪法宣传教育热潮。
“艺”道宪法。采用“地方特色文艺演出+法治宣传”形式,结合我县“三下乡”活动,在全县各乡镇开展“法律进乡村”巡回宣传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弘扬宪法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宪法权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依法防疫、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发放,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维权意识。持续开展文艺演出活动7场次,受教育群众700人次,发放各类法治宣传品 、法治宣传书籍1000余份。
“书”写宪法。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主线,围绕宪法宣传周活动主题,组织我县书法爱好者进行书法创作,充分发挥法治文化作品的载体作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宪法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活动现场每人创作法治书法作品6幅以上,进一步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文化生活,增强法治观念和宪法宣传吸引力、感召力。
“图”绘宪法。海晏县6所中小学学生以“少年法治兴,则国家法治兴”为主题,开展宪法宣传周主题手抄报活动,收集的50余份优秀手抄报作品构图新颖、内容充实、色彩缤纷,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强化宪法宣传效果,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宪法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学习宪法、宣传宪法的效果,为法治校园建设添砖加瓦。
“剪”释宪法。为推进法治文化与非遗文化的深入融合,借助非遗剪纸艺术展现法治元素,邀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凤英老师围绕法治元素,展示绘画、抠剪等剪纸技巧,剪出与“法”有关的“宪法誓词”、“法治天平”等多种图案,让无形的“法”看得见、摸得着,使法治宣传接地气、聚人气。
“竞”研宪法。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认真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法治元素,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宪法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并积极参加法宣在线答题、线上线下法律法规学习活动,将普法宣传和持续自学有机结合,形成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自我提升势头。
“誓”宣宪法。“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宪法宣传周期间,全县干部职工以高唱国歌、表真情,宪法宣誓表决心,让宪法这个“最高法则”的信仰内化于心,让恪守宪法原则、履行宪法使命的职责外化于形。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年轻干部 率先垂范上好法之“三把锁”
年轻干部要上好“敬法”之锁,把好崇尚法治的“方向盘”。
年轻干部要上好“懂法”之锁,筑牢依法行事的“压舱石”。
年轻干部要上好“守法”之锁,守住依法执政的“定星盘”。
在法治轨道上 实现“基层治 天下安”
励学精进,学思践悟中筑牢法治之基。
严于笃行,学用结合中践行法治之力。
厚积薄发,守法普法中积累法治之势。
抓住“关键少数” 奏响“法治强音”
树立法治观念,敬畏法律,做忠实崇尚者。
增强法治意识,掌握法律,做学法先行者。
筑牢法治思想,遵纪守法,做坚定捍卫者。
强化法治思维,厉行法治,做自觉践行者。
强化示范创新引领 完善矛盾多元化解
构建法治青海大调解工作格局
建平台聚合力。
壮队伍优服务。
广宣传强保障。
全面开启法治政府建设新局面
党的领导是主心骨。
问题导向是突破口。
以人为本是落脚点。
以身作则 争做法治政府建设“排头兵”
心存敬畏,争做尊法护法排头兵。
融会贯通,争做学法懂法排头兵。
依法办事,争做用法讲法排头兵。
在法治政府建设中书写“为民服务”新答卷
依法行政“出实招”,用法治良方破解基层治理“关键题”。
服务提升“见实效”,用创新思维搭建解难除困“新通道”。
透明公开“办实事”,用监督手段激励干部队伍“创佳绩”。
弘扬宪法精神 让宪法精神“落地生根”
弘扬宪法精神,让宪法精神“落地生根”,学深悟透是前提。
弘扬宪法精神,让宪法精神“落地生根”,笃信笃行是基础。
弘扬宪法精神,让宪法精神“落地生根”,贯彻落实是关键。
★议论文框架
请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
保持敬畏之心。
走稳法治之路。
夯实信仰之基。
建设“法治青海” 护航“发展新篇章”
坚持“党的领导”,举旗定向、掌舵领航,
把稳法治青海建设“方向盘”。
坚持“以人为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唱响法治青海建设“主旋律”。
坚持“制度保障”,与时俱进、夯实根基,
筑牢法治青海建设“防火墙”。
★经验材料框架
着力“三个聚焦”开创德令哈市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新局面
聚焦队伍建设,集约盘活有限服务资源。
聚焦制度建设,常态长效服务村社发展。
聚焦基层延伸,优质精准推动服务惠民。
久治县“五举措”开展宪法宣传日活动
开展一场宪法宣誓。
开展一场专题学习。
开展一场线上宣传。
开展一批宪法微课堂。
海晏县:弘扬宪法精神 传播法治文化 敬宪于心 学宪于行
“艺”道宪法。
“书”写宪法。
“图”绘宪法。
“剪”释宪法。
“竞”研宪法。
“誓”宣宪法。
弘扬宪法精神 传递法治力量
——青海省开展第五个“宪法宣传周”
创新载体,让宪法宣传热起来。
精准发力,让宪法宣传实起来。
突出效果,让宪法宣传活起来。
青海:以法治提升营商环境“温度”
倾情培育,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倾心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优化升级。
倾力纾困,促进市场发展平稳有序。
倾听民意,提升营商建设监督水平。
★方案框架
青海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一、新时代推进青海省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
二、健全政府机构职能体系,推动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一)推动政府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
(二)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三)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