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4月1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一行在西宁座谈,共同见证省政府与中国能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林虎与中国能建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吴云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陈刚、吴晓军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宋海良一行来青表示欢迎,对中国能建长期以来给予青海的支持表示感谢。他们说,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在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加强统筹,通过构建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格局,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同时,依托青海绿色电力充沛、成本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等有利条件,推动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产业创新融合,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中国能建是我国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主力军,希望双方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落实好此次框架协议各项内容,深化多领域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中作出更大贡献。
二、深度解读
★中央层面
(一)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30年前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碳中和是指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二)重要意义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从国内看,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国际看,是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领域,有助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彰显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三)存在问题
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还存在短板,在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上还存在不足。一是目标设定过高、脱离实际。有的地方、行业、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二是遏制“两高”行动乏力。有的地方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未批先建问题比较突出。三是节能减排基础不牢。有的地方能耗“双控”落实不力;有的行业寄希望于某种技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有的机构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
(四)对策措施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必须从生产方式、能源方式、生活方式等入手,重点把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若干举措。
一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加大力度推动钢铁、建材建筑、化工、重型交通等传统高耗能行业产业升级,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形成太阳能、风能、水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二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着力推动循环、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
三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包括直接积极研发和推广化石燃料、生物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四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五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建立起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物质与精神平衡协调的社会文明机制,推动生态文明观下的绿色生活方式转型。
六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七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内容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有关要求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一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二是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三是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四是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五是“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等,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要强化法治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修订,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将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抓紧研究制定地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生态文明保护法治建设和法律实施监督,各级政协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要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
★青海层面
(一)领导要求
青海以碳中和公益行动为起点,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突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断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因地制宜强化生态碳汇能力,开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
要争当保护自然生态践行者,大力倡导珍爱自然、保护生态良好风尚,坚定不移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争当倡导低碳循环引领者,共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自觉做到低碳出行、绿色办公、循环利用,群策群力呵护生态环境。争当推动绿色发展示范者,全省上下形成合力,推动近零碳排放示范建设,深化低碳城市、园区和社区试点,开展重点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发展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清洁能源发展上为能源革命、清洁示范提供青海样板,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总目标是把青海的清洁能源优势发挥好,为提高全国清洁能源占比,服务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青海贡献。具体考虑是,推进清洁能源集约化发展,力争到2030年全省新能源装机达到1亿千瓦以上,占到全国总量的10%;到2030年光伏制造业、储能制造业产值分别过千亿元;力争率先建成省域零碳电力系统,率先建成零碳产业园,率先实现全省供暖清洁化。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上用好我省生态系统重要碳库和二氧化碳吸收器、贮存库、缓冲器的功能。
(二)对策措施
一是构建“无废城市”覆盖新局面。坚持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西宁“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实施城市固体废物存量清零行动,深入挖掘“城市矿山”,构建系统完善的固废分类收运、处置和循环利用体系。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收费标准,健全分类减量化激励机制,推进西宁、海东、玉树、格尔木等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开展县城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试点,健全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到2025年,城市、县城(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和92%。强化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推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体系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无废城镇”建设,鼓励在国家公园内创建“零碳城镇”。到2025年,力争州府所在地“无废城市”建设全覆盖。
二是形成绿色生产循环新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完善循环经济标准和认证制度,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清洁生产审核、污染物集中治理,规划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支持建立退役光伏组件、储能电池、光热熔盐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系统,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发展再制造服务。推动绿色制造,开展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完善绿色供应链,推进绿色包装应用。推进交通设施绿色化建设和改造,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换代和新能源车辆推广。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林木废弃物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三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培育生态文化,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风尚。构建绿色产品体系,建立再生产品推广使用制度和一次性消费品限制使用制度,健全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制度。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商场和绿色社区。发展分享经济,提高闲置资产利用效率。完善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经统一绿色产品认证、绿色能源制造认证的产品。加快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推广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努力使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70%。
四是打造生态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开展绿色能源革命,发展光伏、风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打造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市场优势的重要支柱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能源制造产业,扩大切片及电池、太阳能光伏玻璃等产品规模,加快高效电池项目建设,提高电池转化效能,延伸发展下游逆变器、组件测试等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产品,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储能产业发展,支持建设氢能储能、空气储能、光热熔盐、锂储能产业,实现调峰调频调相技术合成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加强锂系细分领域产业布局,构建从资源—初级产品碳酸锂—锂电材料—电芯—电池应用产品的全产业链及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基地,提升锂电产业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市场份额。加快实现风机整机省内制造,建设集制造、测试、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和服务产业链。
五是取得生态碳汇消纳新成果。围绕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立足青海、面向西北、服务全国,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开展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积极创建全国碳中和先行区。坚持固碳增汇与生态保护建设相统一,持续扩大森林蓄积量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有效发挥草原、森林、湿地、土壤、冰川、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探索更多碳汇消纳模式,鼓励发展高原碳汇交易服务机构,积极推进国家碳交易西部平台建设,加速实现碳汇转变。
★青海实践
陈刚吴晓军与中国能建董事长宋海良一行座谈 省政府与中国能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4月1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一行在西宁座谈,共同见证省政府与中国能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林虎与中国能建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吴云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陈刚、吴晓军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宋海良一行来青表示欢迎,对中国能建长期以来给予青海的支持表示感谢。他们说,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在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加强统筹,通过构建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格局,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同时,依托青海绿色电力充沛、成本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等有利条件,推动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产业创新融合,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中国能建是我国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主力军,希望双方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落实好此次框架协议各项内容,深化多领域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中作出更大贡献。
宋海良对青海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给予中国能建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国能建聚焦“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围绕“创新、绿色、数智、融合”核心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七网”融合发展,全面加快“四大转型”步伐,系统构建“四新”能建平台。青海清洁能源发展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是中国能建的重要区域市场。中国能建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新型储能联盟等平台,在绿色算力、能源电力、新型储能、一体化氢能、城市综合开发、生态环保等领域与青海共同探索合作共赢的结合点、价值点、创新点,携手打造一批标杆产品,为青海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贡献能建力量。
黄河上游在建海拔最高、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玛尔挡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国家能源集团在青重大项目同期正式开工
4月1日上午,在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镇上游约5千米的黄河干流上,国家和青海省重点能源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水光蓄储”千万千瓦级一体化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核心工程——玛尔挡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这标志着我省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日,国家能源集团在青重大项目——国家第二批大基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100万千瓦“风光储”项目和青豫直流二期海南藏族自治州10万千瓦光热项目同期正式开工。
玛尔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32万千瓦,是黄河上游在建海拔最高、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和“青电入豫”的骨干电源点,计划今年12月底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水电站机组全面投产后,平均年发电量达73.04亿千瓦时,可满足182.5万个年用电量为4000千瓦时的家庭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1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3.04万吨,将及时满足青海省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大大提高全省电力系统供电的稳定性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