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认同”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凝神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源泉所系、力量所依、根系所在。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意识,使其成为各族人民最基本的政治信念,在思想层面铸牢民族团结的根基,才能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通过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性对待民族问题。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融合相处是历史形成的,因此要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将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同当前内蒙古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承认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尊重民族的独特性,又要在民族交流交往中形成互补;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统一,自觉同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行为作斗争,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益;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繁荣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体制、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强区。
通过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以“中国梦”引领各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将各族群众的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是新时代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旗帜鲜明地同分裂主义作斗争,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通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共有的文化基因已经融入到各民族的血液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要在继承中创新,古为今用;就要承认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平等对待各民族文化,既要反对把中华文化同民族文化割裂,又要反对将本民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内化为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就要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在相互欣赏中树立起文化自信。
通过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更加坚固。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同破坏党的领导、危害国家政权、损害社会主义的一切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党的执政基础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必须要坚守的政治底线;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自觉抵制国内外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冲击,规范民族成员的行为取向,并外化为民族团结的实践。
通过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以道路认同为引领、以理论认同为先导、以制度认同为自觉,确保民族团结的政治方向;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和特点,创新民族工作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继续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需要通过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等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精神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境界。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