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10月14日上午,山西省2022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太原举行。此次活动由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妇联、省委老干部局联合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在全社会营造端牢手中“饭碗”,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节约和减损增效的良好氛围。
9月23日,山西省委书记林武深入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就粮食安全和秋收工作进行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深度解读
★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我国粮食稳产高产,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
从粮食产量看,我国粮食产量自2015年起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
从人均占有量看,自2012年起,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450公斤以上,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83.5公斤。即使不考虑进口和充裕的库存,仅人均粮食产量就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中国饭碗不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主要装的是中国粮。
从粮食库存看,十年来,随着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我国粮食库存不断增加,尤其是稻谷和小麦等口粮作物库存持续处于高位。据测算,当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稻谷和小麦库存量超过一年的消费量,库存消费比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充裕的粮食库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追求粮食增产导致耕地品质下降。从传统因素来看,许多粮食主产区长期片面追求粮食增产,加剧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土壤有机质减少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问题,容易推高粮食生产成本、影响粮食品质的提高,甚至严重侵蚀稳定或增加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部分粮食主产区,特别是近年来对我国粮食增产作出重要贡献的华北平原,因追求粮食增产等原因导致严重的地下水漏斗问题;在近年来对我国粮食增产作出突出贡献的东北地区,许多地方为了追求粮食增产,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并对耕地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土壤有机质大量流失、蓄水保墒能力下降,尤其是坡耕地黑土层变浅。许多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不足、标准等级低,抵御重大洪涝灾害的能力差,不仅容易增加粮食生产成本,影响农机等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可得性,还容易阻碍粮食品质的提高,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土壤污染、粮食产品重金属残留超标等食品安全风险,对农业全产业链可持续运行甚至区域农业品牌建设的影响正在迅速凸显。
二是国际投资和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空前增加。尤其是中美之间贸易冲突升级,成为影响世界粮食安全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为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市场拓展维护国内粮食安全的回旋空间增加了新的障碍和不确定性。面对重大疫情和国际粮食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许多粮食出口国往往倾向于减少粮食出口以求自保,这就会加剧国际粮食市场供给和价格动荡。
三是极端天气灾害和疫情影响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动植物疫情和极端天气灾害多发频发,且往往呈现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深远等特点。从国内来看,这不仅容易导致粮食生产微观主体的成本增加、收入减少,还会加大维护国内粮食安全的宏观成本(如各级政府的抗旱排涝和救灾投入)和优化宏观调控的难度,甚至容易形成对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和仓储能力的严重破坏。
★保障粮食安全的举措
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紧扣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加大粮食产量、播种面积、耕地保护和保供稳价等考核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扎实开展中央储备粮棉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压实各方责任。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专项整治,从严惩治涉粮腐败,深化粮食储备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进一步优化依法治理的制度环境。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好永久基本农田并确保主要用于种粮。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建设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提高稳产增产能力。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挖掘潜力新增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把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紧抓实,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等科技突破,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和集成示范。始终立足抗灾夺丰收,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优化农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口粮等必保品种,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着力提高单产。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和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充分挖掘大豆增产空间和潜力,开展盐碱地大豆种植示范。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贯彻大食物观,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认真组织粮食收购,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多措并举组织好市场化收购,推动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强化储备调节。优化政府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布局,完善储备调控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合理把握政策性粮食销售节奏和力度,增加市场有效供应。加强市场预期引导,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粮食来源市场。推进全产业链节约减损。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推进饲料减量替代,倡导节约消费。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粮食安全的指示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发表书面致辞时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半个世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自1979年起,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不让任何人掉队。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为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 端牢中国饭碗”。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粮食安全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进机关等主题活动,切实提升全民粮食安全意识、节粮减损意识,推动爱粮节粮、节粮减损、健康消费成为社会新风尚;持续开展“巾帼兴粮节粮”活动,充分利用寻找“最美家庭”“健康中国 母亲行动”等载体,将勤俭节约等理念融入家风、家教、家训,让爱粮节粮新风尚进家庭、到个人。
★山西省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粮食供需“两个失衡”问题突出。我省“产粗吃细”,小麦、稻谷等口粮严重不足,自给率不到50%,呈现品种失衡问题;同时优质、健康的粮油产品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社会消费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需要,优质产品供需失衡。
二是省际间粮食产销战略合作机制有待完善。企业主动对接意识不强,对接不够精准,合作深度不够,履约率不高,“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质性举措需进一步拓展。
三是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急供应网点、加工企业、配送中心的认定与管理不规范,政策与资金支持不足,供应能力与服务质量堪忧。
四是市场监测能力还需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测质量不高、信息不准、时间滞后,对企业、农户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
五是粮食收购政策支持乏力。民营粮食企业在我省粮食收购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收购量占全省收购总量的90%,但长久以来缺少金融政策扶持,收购资金筹集困难。
六是粮食产业发展落后。山西是玉米、小麦和杂粮的“黄金产区”,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但长期以来粮食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短,好粮卖不出好价,粮食资源优势难以有效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山西省保障粮食安全的举措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引导农业资源和各类要素优先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引导粮食生产向优势区集中,提高单产水平。同时,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明确新一轮耕地保护目标,科学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通过平整农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整修田间道路等,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把每一块“粮田”变“良田”,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要进一步发挥粮安考核的作用,在制度完善、指标设置、工作推动、结果运用等方面持续发力,按照《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的规定。要立足山西实际,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对耕地保护、面积产量、收储调控、保供稳市、应急保障和粮食质量的考核力度,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各市县要将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纳入本级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用好“13710”督办系统,定期对重点问题督查督办。对考核任务不落实的市和部门要追责问责,加大约谈、通报力度,确保考核发挥真正效力。
三是做好粮油保供稳市。要坚决落实好疫情防控常态下粮油市场供应保障工作,确保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要守住粮油市场供应底线。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落实政府成品粮储备,落实好企业社会责任储备试点,确保满足应急状态下城乡居民消费需要。做好政策性粮源投放、市场粮源调度、政府储备吞吐轮换等工作,切实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以开展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为抓手,加大粮食应急生产和储存能力建设,扩大粮食应急供应网点覆盖范围,提升完善应急供应网点功能,保障应急状态下居民口粮供应。
四是加快推进现代化高标准粮库建设。结合省级储备粮区域布局调整,开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专项建设,合理改建、扩建和新建粮食仓储设施,优化仓储设施布局,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优化库区整体功能。
五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粮食产业链越坚韧,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实施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五大提升行动”,实现“三链协同”“五优联动”,以粮食产业带、产业强县建设为牵引,以“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为抓手,开展省级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认定,打造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有带动作用的大型粮油加工龙头企业。
★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中有关粮食安全的表述
要坚持稳粮保粮,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