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4年4月9日,山西省委书记唐登杰,省委副书记、省长金湘军,省政协主席吴存荣等省党政军领导来到太原市北山生态园植树点,与省城干部群众、少先队员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唐登杰指出,要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持之以恒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三北”工程建设上来,不断增厚我们的“绿色家底”,持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二、深度解读
★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2024年4月3日在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到中央工作后,他已连续17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他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植树节设立45周年。全国人民坚持植树造林,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成就举世瞩目。同时要看到,我国缺林少绿问题仍然突出,森林“宝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要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增厚我们的“绿色家底”。
总书记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扩绿,就是要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护绿,就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做好防灭火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三北地区是国土绿化的主战场,要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三北”工程建设上来,筑牢北疆绿色长城。
总书记指出,绿化祖国要人人尽责。要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创新尽责形式,发挥好林长制作用,把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推动全民义务植树不断走深走实。
★国土绿化的重大意义
国土绿化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民生福祉。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就是厚植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国土绿化是打造绿水青山的基本手段,是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形式。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多次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国土绿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贡献国,这一奇迹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张靓丽名片。
全民义务植树,是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的重要抓手,更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绿化成功之路。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坚持每年都要参加义务植树,为国土绿化履行公民义务,这既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示范,更是一种感召。一个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既是百姓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优质选择,又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也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形象性标志。只有持之以恒开展义务植树,推动国土绿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三北”工程建设成就
1978年,党中央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大规模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的征程。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持续加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因地制宜采取造林种草、封育飞播、封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多种措施,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在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河北塞罕坝林场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区域,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新中国成立前夕,这片曾经水草丰茂、森林广布的宝地变得“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沙地距北京仅180公里。面对“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设大型机械林场。2012年以来,塞罕坝林场累计完成造林1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为京津冀区域筑起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牢记“功成不必在我”的嘱托,持之以恒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我国荒漠化区域生态和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515万亩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000万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通过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我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树立了全球生态治理典范。(摘自《求是》,作者:中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
★推动国土绿化的举措
一是扩绿为先,在拓展生态版图中提升“绿色产值”。提高绿化造林质量、拓展绿色生态版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有序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添彩。一方面,要以调结构、提质量为主,注重发挥存量优势,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如西部、北部地区充分利用适宜绿化空间,持续推进困难立地造林种草,加大新造林地管护力度,中部、东部地区推进林草一体化,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坚决打好生态脆弱区“增绿”“扩绿”攻坚战。另一方面,大力发扬全民植树的文明新风,建设口袋公园、开展认种认养、拓宽“互联网+植树”渠道等,以涓滴之力见缝插绿、留白增绿,不断夯实高质量国土绿化之基。
二是兴绿为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焕活“金山银山”。要以创新绿色低碳技术为发展核心,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高效推进节能产业,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依托生态资产开发,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康养,创新开发林业碳汇,推动旅游产业、环境产业、生态领域等新兴技术产业、健康产业、养生休闲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如此多措并举,不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美丽中国高质量发展道路必定越走越宽。
三是护绿为基,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刷新“幸福指数”。建设美丽中国,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人人发力、人人尽责,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不管是持之以恒开展植树节文明实践活动,传播绿色发展理念,营造爱绿、护绿的良好风气,还是践行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光盘”行动、绿色低碳出行等,促进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良性互动,抑或是注重做好防灭火工作,推动重大隐患排查整治融入日常、化作平常,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播下神州大地生机盎然的绿色新希望,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作者:付云;来源:四川新闻网,有改动)
★山西推动造林绿化成就
“十四五”以来,山西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三北”工程等国家战略,坚持扩绿、经营双“提质”和省直林区、自然保护地双“升级”思路,以科学绿化为遵循,重点抓好晋北风沙区、晋西南汾河谷地、吕梁山和太行山四大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力提升全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全省完成营造林1527.2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92.93万亩,人工造林规模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从《关于开展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到《关于进一步强化造林绿化工作有效提升森林面积和质量的意见》,山西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态要素,谋划精准扩林、重点补林、科学改林、持续营林、依法护林、创新活林“六大行动”。仅2023年就完成营造林456.7万亩,完成草原修复和改良115万亩。以项目化的方式落实禁牧轮牧休牧条例,完成100万亩省级未成林地封山(沙)育林项目。
二是实施重点工程。立足服务国家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山西省“三北”六期工程区范围由7市57县6省直林局扩展到9市69县7省直林局,建立省级协调机制,编制“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和六期规划。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奖代补推进100个省级森林乡村建设,太原市、沁水县、阳城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提报国家审核验收。
三是营造绿化氛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开展以来,山西省社会各界认同绿化、重视绿化、参与绿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级各部门绿委把植树节作为宣传国土绿化、倡导绿色理念的重要平台和宣传节点。每到植树节前后,针对全社会不同受众,通过各类渠道,利用各种平台,发挥各自职能,结合区域实际,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让“植绿、护绿、爱绿”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共为,汇聚起山西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2023年完成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1.54亿株。(来源:山西日报,有改动)
★山西推动造林绿化工作的举措
一是实施精准扩林行动。统筹实施“三北”防护林等国家、省级林业重点工程,实现可治理沙化土地全域治理、可造林规划用地基本绿化。实施种苗强林战略,持续优化种苗结构,强化良种壮苗培育、使用,源头筑牢森林质量根基。加强新造林地管护,落实工程期管护责任,工程期后的新造林地全部纳入未成林地管理。把现有未成林地作为尽快提升森林覆盖率的重要储备资源,重点实施未成林抚育管护工程,全面摸清未成林地资源分布、质量,建立未成林地资源动态管理数据库,科学评价成林条件和成林潜力;坚持分类施策,加强现有未成林地抚育、管护和补植,因地制宜强化举措,实现封得住、管得好、补得上,推动现有未成林地郁闭成林。
二是实施重点补林行动。大力实施疏林地提质增效工程,制定疏林地补植标准,分类落实补植措施,促进疏林地尽快成林。针对立地条件较好、有望近期郁闭成林的,科学选择树种、合理搭配模式,实施补植补造,加强晋北风沙区灌木林补植,有效提升灌木盖度;针对土石山区、干旱阳坡等立地条件较差、无法短期郁闭成林的,科学搭配补植树种,合理选择规格密度,实现乔灌混交、针阔混交,构建稳定高效的近自然植被群落,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借鉴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彩化行动,加大森林乡村建设力度,鼓励乡村“四旁”植树,有效提升乡村林木覆盖率。
三是实施科学改林行动。科学实施灌木林改造提升工程,合理拓展绿化空间,有效提升森林面积。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地区,逐步将灌木林地改造成乔木林地,科学选择割灌方式、改培树种、造林密度,形成稳定的乔灌混交林。避免在灌木林地全面割灌,造成水土流失。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地区,严格保护灌木林,加强灌木林地抚育经营,保障灌木林地发挥防护功能的基础上,适度培育特色经济林、景观林,提高灌木林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大针叶纯林改造力度,采取抽针补阔、间针育阔等措施,改善纯林结构,扩大混交林比例。开展退化林修复,合理确定修复改造对象、模式、技术要求,提升林地质量效益。
四是实施持续营林行动。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实施大规模森林抚育工程,不断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增强林产品供给能力。健全完善以森林经营规划、方案为基础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创新推进国家级、省级森林经营试点示范工作,鼓励基层在抚育模式、抚育强度、经营措施上大胆创新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森林经营样板。积极推进森林经营法治化建设。注重森林经营人才队伍培养,探索建立森林培训基地。强化森林抚育经营监测评价机制,科学评价经营成效。制定中长期林区道路发展规划,稳步推进林区道路建设,不断提升林区路网密度,支撑林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
五是实施依法护林行动。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底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林地用途管制,严厉打击非法毁林违法犯罪行为,严防森林资源逆转。建设项目应当不占或少占森林。认真落实《山西省禁牧轮牧休牧条例》,依法划定禁牧区域,落实政府监管责任,有效破解林牧矛盾。加强林草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完善林草行政执法体系,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实施生态护林员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健全网格化管护制度,整合各类管护资金,实现新造林、未成林、天然林、公益林管护全覆盖。健全森林防火监测网络,强化专业消防队伍建设,建立野外违规用火举报机制,持续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加大森林航空巡查巡护力度,加强森林防火通道、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筑牢森林防灭火基础;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疫情监管、联防联控、灾害除治、绿色防治机制,持续保持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零”入侵。
六是实施创新活林行动。创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扩展“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鼓励脱贫户通过合作社深度参与造林、护林、管林、营林、用林,增加政策性、劳务性、资产性收益。完善财政、金融等扶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政策,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国土绿化、资源保护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储备林建设。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确权颁证工作。推动林业先进适用机械纳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盘活集体林地资源,在稳定现有经济林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桃、板栗、文冠果等经济树种,实现增覆盖与增收益的有机结合。(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造林绿化工作有效提升森林面积和质量的意见》)
★山西提高森林覆盖率的举措
一是明确市县成林任务。紧扣“十四五”森林覆盖率增长2.5个百分点的目标,在综合考虑造林绿化空间调研评估数据、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融合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森林督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清查及综合核查结果,分析研判各地疏林地、未成林地、灌木林地等森林后备资源现状、林地和森林资源逆转变化情况,最终确定了全省“十四五”规划期最低新增成林面积800万亩,并分解下达各市。
二是推动分类经营管理。按照森林后备资源现状,分类制定成林措施。对于未成林造林地,要加强管护和补植;对于长势良好、有望郁闭的疏林地,采取封育方式促进成林;对于长势一般、无法自然郁闭的疏林地,开展林冠下补植造林;对于一般灌木林,选取立地条件较好的,进行灌木林改造;对于灌木经济林,加强规模化、精细化经营管理,在提升森林覆盖率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三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严格执行用途管制、林地定额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促进森林资源高效节约集约利用,严控林地和森林资源逆转。综合运用林地卫片执法、森林督查等手段,严厉打击毁林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森林覆盖率增长目标能够如期实现。(来源:山西省政府官网)
★领导要求
2024年4月9日,山西省委书记唐登杰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弘扬右玉精神,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探索北方生态脆弱地区和资源型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要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持之以恒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三北”工程建设上来,不断增厚我们的“绿色家底”,持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全社会人人参与,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持续提高国土绿化率,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绘就表里山河绿色新画卷,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山西贡献。
三、实战应用
例题1:根据给定材料,请对如何推进山西省科学绿化提出对策措施。要求:措施合理,可操作性强,4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一是加大保护修复力度“增汇”。造林方面,强化未成林管护,科学改造灌木林地,加大疏林地造林力度,充分挖掘林地生产力,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方面,加大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修复治理力度,健全草原保护修复制度,巩固草地碳汇功能。
二是着力提升森林质量“蓄碳”。加大天然次生林抚育、低效次生林提质、人工中幼龄林抚育、退化人工林修复、低效灌木林改培的力度。重点做好晋北、晋西北地区退化杨树林、晋西和晋西南地区刺槐林的更新改造,有效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容量,不断改善生态质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三是抓好良种苗木培育“固碳”。加强珍稀及优良乡土树种、草种的选育和推广,筛选培育低耗水、高固碳能力的树种草种,统筹抓好种苗的数量保障、结构优化、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工作,推进种苗生产供应由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奠定提升林草碳汇增量的保障基础。(来源:山西省政府官网,有改动)
例题2:“三北”工程是我国启动实施的第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接续奋斗,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万里“绿色长城”。结合材料和山西实际,请你围绕“‘三北’工程建设”这一主题,写一篇策论文,10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打好科技“攻坚战”,让三晋大地更郁郁葱葱
“三北”工程是我国启动实施的第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接续奋斗,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万里“绿色长城”。山西省“三北”工程是国家“三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初步建成了以北部风沙区防风固沙林、吕梁山中南部水土保持林、汾河上游水源涵养林、沿黄地区干果经济林、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为骨架的防护林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要良种为基,培育更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植树造林,种质资源是基础。目前,经过多年的努力,山西省已经收集了全省的优质林木种源,初步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库。今后,我们要在种质资源普查、摸清种质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资源库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使种质的保存、查询和使用更加便捷高效。同时,加大对种质资源的科研力度,挖掘更多具有应用价值的种质资源,让更优质的树木种源在三晋大地上播种。
要以适播为本,打造生态体系安全屏障。植树造林,成活率是关键。“三北”工程建设区域大多立地条件差,必须科学种植才能提高成活率。对山西省来讲,依托“三北”工程,已经探索出“小老树”改造为针阔混交林、杨树伐桩嫁接更新等科学修复模式。今后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原则,逐步将种苗比例调整为更适播的、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为主,科学营造针阔混交、乔灌搭配的生态防护林、景观林,构建起了相对稳定完整的森林群落体系,努力打造“华北水塔”中东部生态体系建设安全屏障。
要创新为要,构筑生态体系发展动力。植树造林,不仅需要科技助力树木成长,还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让生态富民,构筑生态体系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坚持把“三北”工程与生态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累计带动100多万农民实现增收,走出了统筹生态民生、协调增绿增收的新路径。今后,我们要继续科技创新,逐步增强在造林、抚育、种苗、防灾、监管等方面的科技含量,精心打造花卉种植、休闲康养、果品采摘、林草文化、自然生态修复为一体的生态体系,让广大群众在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中收获金山银山。
打好科技“攻坚战”,让三晋大地更郁郁葱葱。新征程,让我们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科技“攻坚战”,培育更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持续打造生态体系安全屏障,不断构筑生态体系发展动力,让三晋大地更郁郁葱葱。(作者:李宜衡 张景辉;来源:山西新闻网,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