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作出了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重要指示,并强调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现阶段必须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深度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积极发挥产业就业帮扶作用,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分类精准施策,防止重返贫困。对于脱贫户,要持续跟进,落实脱贫不脱政策和帮扶,摘帽不摘责任和监管;对脱贫群体和边缘群体,要加强分类管理,实施差异化的济贫政策和多元化的扶贫措施,既要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更要防范不同群体之间产生次生矛盾。完善医疗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减轻搬迁群众的思想包袱,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实现精准帮扶。加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协同,用好结对帮扶机制,促成以“强”带“弱”的合作关系。
关注特殊群体,保障就近就业。移民安置社区的留守群体,特别是留守妇女和老人,是后续帮扶的重点。一方面“打好灵活就业牌”,疫情防控期间要加大对“社区工厂”“扶贫作坊”的建设,还要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造条件引导转型升级,保障更多留守群体实现就近灵活就业,拓宽增收渠道,从而抵御风险冲击。另一方面,要“打好公共服务牌”,用好健康扶贫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移民安置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打通移民安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要结合各地疫情防控要求,分区分类管理,防止留守群体因病返贫。同时,探索建立社区留守群体常态化管理机制,逐步将福利性帮扶政策转变为发展型保障政策,加强组织引领、教育培训,提高搬迁户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重视生态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协同推进,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要在后续扶持工作中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让搬迁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获取收益。在迁出地,要制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计划,充分利用好国家退耕还林、储备林建设等生态补偿项目,相关的生态管护岗位向搬迁群体倾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走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将土地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在迁入地,加快完善移民安置社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提供公益岗位吸纳搬迁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治理。
发挥市场活力,壮大产业体系。加大对搬迁地区新型经营主体的财政金融支持,保障其带动脱贫攻坚的动能不减弱。财政资金向惠农、富农、强农倾斜,对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专项资金扶持,缓解负面影响;金融机构要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拨发新型经营主体春耕备耕、复工复产的急需资金。长期来看,要完善利益共享机制,采取多样化形式,将小农户和贫困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利益联结、互惠共赢的产业联合体,形成带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持续动能。
转变发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危机应对亦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剂”,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补齐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推进安置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做好社区人员的信息管理和监测,给外出务工人员上好健康课、记录好健康信息,筑牢外出和留守人员的健康防线。加强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文化建设水平,逐步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培养其主人翁意识,营造开放包容的社区文化氛围,增强搬迁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攻坚阶段扶贫工作越要加劲不松懈。让我们坚定信心,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合力和治理效能,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冲刺易地扶贫搬迁“最后一公里”,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