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在西咸新区召开。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迈出创新驱动发展新步伐,为新时代追赶超越注入强大动力。
二、命题预测
1.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请阐述科学家精神的内涵(600 字)。
2.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请结合材料对陕西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提出对策建议(500字)。
3.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请你结合材料和陕西省发展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围绕如何促进陕西省实现创新发展写一篇策论文(1000字)。
4.请你根据材料,结合实际,谈谈陕西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何在(300字)。
5.根据材料,总结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举措,写一篇简报(500字)。
6.刘国中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上指出,迈出创新驱动发展新步伐,为新时代追赶超越注入强大动力。请你结合陕西实际,谈谈如何迈出创新驱动发展新步伐(400字)。
7.省政府拟召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座谈会,省长拟出席并讲话,假如你是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请你为省长起草一份讲话提纲(1000字)。
三、理论原点
★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四是加快科技创新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科学家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四个面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四、地方实践
★总体要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追赶超越,最重要的依托和最大的潜力在创新。要准确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为创新驱动加力加速,加快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具体举措
要明确定位、聚焦突破,着眼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加快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平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总窗口设在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各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市都可以参与其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共同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
要着力打造市场化平台,通过平等竞争、择优组合,使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实现高效结对,使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实现无缝联接,努力走出一条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产业创新发展之路。要着力打造共享式平台,力促平台的各方参与者在科研设施、知识产权、产业集群共建共享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让参与各方都能以此挖掘和释放创新潜能。要着力打造开放型平台,深化与兄弟省区市对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增强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发展辐射能力。要着力打造综合性平台,统筹好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现在与未来,完善从前端创新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功能。
要大胆闯、大胆试,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在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巩固提升。要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更好发挥政府和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作用。要持续激发人才活力,在留人引人、畅通渠道、促进流动、强化激励、完善保障上下更大功夫,更好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要持续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打通省市(区)政府服务,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创新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着力方向
要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上下功夫,大胆探索和创新制度供给,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强化人才激励,充分激发和释放科技蕴含的巨大潜能。
要在创新项目带动与创新生态优化相结合上下功夫,孵化实施一批含绿量多、含新量足、含金量高的项目,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第三方现代、专业服务机构,为项目提供全过程全周期服务,推动科技型企业竞相涌现。
要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上下功夫,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政府服务保障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加速向创新主体汇聚,推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走深走实、见效成势。
★重点任务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眼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织领导、加强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监测考评等3条措施。
二是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针对当前我省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企业创新活力偏弱、企业发展规模偏小等问题,文件提出:加大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成果支持力度。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帮助企业解决发展技术瓶颈。加大中小型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奖励补贴。在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基础上,按上一年度新增研发投入的8%给予后补助奖励,单个企业每年奖补总额不超过300万元。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省上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补贴;将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纳入市县创新驱动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持续优化省属国有企业创新发展考核与激励制度。将研发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等指标纳入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研发费用视同净利润加回。推动科技型企业实施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核心骨干人员实施奖励。设立省属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基金。国有资本预算每年列支2亿元,推动省属国有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鼓励民营企业承担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活动,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建立“绿色服务通道”。对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给予奖励支持。
三是加快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针对我省高新区数量偏少、分布不均、实力偏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等突出问题,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创建省级高新区。按照综合型、特色型分类设定省级高新区建设“门槛”标准、条件。支持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对新认定的连续支持三年,每年给予不低于3000万元支持。建立省、市、县和高新区多级联动机制。统筹部署创新资源。建立鼓励清单和禁止清单。完善支持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先保障土地供应,下放科研管理自主权、中层干部任免权、高端人才引进权,探索建立互派干部机制。聚焦高新区“高”和“新”两个维度,建立高新区动态监测评价考核制度。
四是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着眼推动各类孵化载体“量”“质”双升,加快培育新动能,文件提出:加强孵化载体绩效评估考核。分类设立“孵化成果排行榜”,对评估优秀的给予10-30万元的补贴奖励。推动孵化载体多元发展。省级孵化器给予20-50万元后补助支持,省级众创空间给予不超过30万元后补助支持,示范众创空间给予50-100万元补贴,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给予50万元奖励。加快培育发展创投风投机构。设立“创投风投机构排行榜”,对评估认定优秀的给予奖励补贴。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激励。构建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符合条件的孵化机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激励政策。
五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着眼发挥我省作为军工大省的资源优势,文件提出:着力推进军工单位科研生产潜能在陕释放。配合、支持中央在陕军工单位改制重组、创新发展。用好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技术成果转化等的投资力度。支持建设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平台。具备条件的,优先纳入“1155”工程支持范围。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专业人才的培训和队伍培养。
六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转化机制不畅、就地转化率不高等问题,文件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按照“虚拟机构、实体运作”模式,设立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门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进一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等事项,不需再报财政部门审批或者备案。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吸纳境内技术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直接股权投资获得国家、省科技奖励的成果就地转化的项目。
七是加强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激励。围绕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文件提出:加快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加大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扩大省人才专项资金规模。全面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实行清单式管理和年薪制。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持续优化重才爱才用才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