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月17日,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惠进才主持会议并讲话,市长杨广亭作了全面安排部署。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底线思维,抓住关键环节,努力推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二、深度解读
★重要表述
(一)2021年宝鸡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未召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以及饮水安全质量提升工作,定期核查,动态清零,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深化“十大提升行动”,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伍,做好财力支持、项目支撑、人才科技、社会帮扶等有效衔接,支持脱贫县列入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确定一批乡村振兴试点镇村。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龙王河、南峡沟、通关河、普化水库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治理、污水整治、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大战役”,打造一批美丽宜居示范镇村。提升乡村善治水平。依法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立县镇联动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好“三绿”文章。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452万亩以上。实施陇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果业提质增效、正大奶山羊全产业链、麟游海大、陈仓牧原生猪等项目,建设50万亩川塬设施农业产业带和50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实施“三品”工程。加快新品种选育推广,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莎能奶山羊、秦川牛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申报认证“两品一标”及农业品牌30个。加快“三产”融合。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十园百企千亿”工程,壮大专业合作社、新型农场等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工程,新建仓储保鲜冷库40座以上,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特色农业体系。
加速壮大县域经济。全面落实县域经济发展“十化”措施,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集中力量打造1—2个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县域工业集中区年内至少引进1—2个投资额不少于10亿元的产业项目。设立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实行县域发展分类考核,加快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力争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左右。
(二)宝鸡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三生”“三带”为抓手,加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强化干部带群众、龙头企业带产业、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按照“大板块推进、集中连片成带发展”的思路,持续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步壮大优质猕猴桃、矮砧苹果、奶山羊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中蜂、中药材、花椒、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积极挖掘刺绣、泥塑等手工业,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提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功能,开展新优技术研发攻关,支撑农业产业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统筹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确定村庄分类,积极推动村庄基础设施合理布局、配套衔接、提档升级,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加快渭河川道、北部塬区、南北山区三大片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通村道路提升改造,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与农业生产道路实现应接尽接。
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选优配强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进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带头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级组织权责清单,推动村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探索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农村电商网络全域覆盖,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实现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行动,加强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持续深化与杨凌示范区、西农大“两地三方”合作。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镇卫生院提档升级,改善村卫生室条件。持续开展“文化下乡”,繁荣农村群众文化舞台。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康养服务产业。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完善特困人员社会救助供养制度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加快农村改革步伐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支持开展代种代管、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专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扶持小农户,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完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等途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关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后续工作,进一步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加强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探索引导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合理利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支持采取盘活集体资产、依托资源开发、指导发展产业、发展物业经济、推进乡村旅游、鼓励服务创收等多种途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产性收入,使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更多改革发展红利。
3.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整体提升村容村貌。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为重点,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对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对集聚提升类村庄,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人居环境与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改善农民生活品质。
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风俗生活习惯和群众意愿,持续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对新建农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及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合理规划建设农村公共厕所,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管网统一处理、联村联户集中处理、单户分散处理等模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优化县、镇、村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布局和服务,建设区域性垃圾处理中心。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扩大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范围。推进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统筹农村河湖管控与水生态保护,打造一批县域综合治水示范样板。深化“1+7”管护机制,实现行政村保洁制度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卫生县城、卫生镇村创建,大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筑牢产业就业增收基础。按照“3+X”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深化“嵌入式”产业帮扶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加大对带贫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制定农村能人、返乡创业人员等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组建政府或社会性劳务帮扶公司,发展各类劳务合作社,切实做好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公益岗位托底就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做好后续跟踪稳岗服务,实现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
健全完善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十大提升行动”,通过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规范搬迁社区治理和服务、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等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的帮扶支持力度,层层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续帮扶和工作责任,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防返贫预警监测与动态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加强产销对接,推进消费帮扶,坚持线上线下同时拓展销售渠道,促进脱贫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农户稳定增收。
落实各类保障性政策。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严格落实“七长责任制”,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进乡村,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优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大病、慢病救治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强化农村危房动态监测和改造,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全面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取得成绩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持续推进“十大提升行动”,抗疫情、战灾情,守底线、固成果,抓衔接、促振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受到表彰。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尽锐出战,贯彻精准方略,落实“六个精准”,实施“八个一批”,通过持续努力,5个贫困县摘帽,521个贫困村退出,15.6万户5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市6个先进集体、9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宝鸡市委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6月8日,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我市1个先进集体和1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6月4日,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市51名先进个人、17个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平稳过渡。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建“一办八组”工作架构。市、县扶贫办全部整建制重组为乡村振兴局并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上下对口、左右协调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国家乡村振兴局领导在我市调研时,对我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机制给予充分肯定。对标国家和省上过渡期衔接政策,制定出台市级行业部门政策文件30个,涵盖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以及资金使用管理、驻村帮扶、小额信贷等各方面,形成了有效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
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助农增收。全面修订完善市、县、镇、村、户“五级”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3+X”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全市全年谋划实施产业项目569个,改建提升标准化果园10.6万亩、新增设施和高山蔬菜2.4万亩,中蜂存栏33.8万群,奶山羊存栏101.6万只,生猪存栏68万头。有劳力的13.75万户脱贫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大力推进食品工业“十园百企千亿”工程,新建金台、渭滨农产品加工园区。全面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1166个村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空壳村”全部清零,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3.49亿元,惠及群众66.84万人。狠抓消费帮扶,全面落实“七销”举措,推动消费扶贫专馆、专区、专柜规范化运营,助销扶贫产品11.87亿元。全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眉县召开。
稳岗就业做法经验全国推广。坚持“就业围着脱贫转、岗位跟着群众走”的思路,全面落实就业实名制登记和“一对一”帮扶责任,推行“中期培训+稳定就业+长效增收”新模式,构建“发展拓岗、培训赋能、输出转移、公岗兜底、服务稳岗”的多元化就业渠道。全市组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6.68万人。7月13日-14日,全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并在千阳、陇县观摩。宝鸡工作经验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简报》刊发,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中国国际电视台、经济日报等媒体先后对我市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进行了报道。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守牢底线。探索建立全面查、从严核、精准帮、评估销、抽样检“五步协同”工作机制,全力筑牢返贫防线。扎实开展进村“六查”入户“六问”活动,组建镇、村、组三级监测网格体系,选配4.39万名网格员,对所有农户开展常态化排查;行业部门定期反馈预警信息,开展数据交换比对,县镇村现场调查核实;坚持单风险、单措施,多风险、多措施开展精准帮扶,全面提升帮扶实效;实行村、镇、部门、县基层风险解除工作机制,分层评估、逐级销号;积极开展点上抽查排查,累计完成19批次222个村的抽样核查,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市脱贫人口2021年人均纯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渭滨区动态监测帮扶防返贫做法,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扶贫资产精准管理科学规范。全面完善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深化“1+7”管护办法,将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性资产纳入管护范围,形成“1+10”管理机制,实现了管护范围、从业年龄、补贴标准、财政投入“四个增加”,有效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水平。对经营性资产实施市场化管理,完善收益分配和资产处置机制,实行差异化分配,实现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持续发挥效用。千阳县建立的村级公用设施管理站实现就业管护治理多赢做法,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简报》刊发推广。国家乡村振兴局委托中国农科院到我市扶风县就扶贫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专项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
汛情灾情积极应对切实有效。认真落实全省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十六条政策措施,科学分析灾情影响,跟进落实应对措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全力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全市申报灾后重建项目119个,总投资29.5亿元。对因灾因疫可能致贫返贫的74户195人全部纳入监测范围。224处饮水设施已全部修复,70条受灾道路全部抢通,69户C级危房全部维修入住,D级拆除重建88户中,46户已竣工入住,42户已全部落实过渡性保障措施,正在加快施工进度;受灾农作物补种改种工作及相关保险赔付工作全部完成,群众生产生活没有受到影响。我市“四强化四确保”防止受灾群众返贫致贫做法被省乡村振兴局刊登推广。
驻村帮扶有序衔接真抓实干。制定印发《关于做好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驻村干部选派轮换工作的通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实施细则》,接续做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全市1075个单位持续开展定点帮扶,组建驻村工作队583支,选派第一书记649名(比上年增加88人)、驻村干部1254名,确定帮扶联系人6.4万名,用心用情做好监测帮扶、政策落实、问题化解等工作。全年全市驻村工作队协调争取项目资金9.2亿元,比上年增加7.15亿元,转移安置脱贫劳动力16.84万人。千阳县驻村帮扶工作经验在全省会议交流。
干部培训广泛深入提升能力。启动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培训行动,将乡村振兴、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等内容纳入全市培训体系,全年分级分类举办有效衔接政策等培训214期(次),培训干部3.58万人(次),党政领导、行业部门、帮扶力量、村组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全面提升了各级干部能力和水平,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我市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工作经验在全省会议交流,被《陕西乡村振兴简报》刊发推广。
社会帮扶广泛参与凝聚合力。深化苏陕协作,徐宝党政代表团开展互访并签署“十四五”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定期召开调度会推动任务落实,双方互派挂职干部33人全部到岗,专业技术人员交流114人次;实施协作项目29项,总投资7.47亿元,其中徐宝协作资金8400万元,协作资金使用率94%,项目开工率100%,受益农村人口8000余人;举办苏陕就业培训7期,实现劳务协作转移就业953人。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动员687家民营企业投身乡村建设,固成果、促振兴;支持西建集团设立25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三类人群”大病救助,有效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首批84.6万元救助金已发放到位。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237个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活动300多场次,投入款物2454万元,受益群众8.7万人。
★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工作成效的一次全面检验,各级各部门要清醒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查弱项、补短板、固成效,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过硬、圆满收官。
★对策措施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牢耕地红线,严格落实各项耕地保护措施,保证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持续抓好农村常态化疫情防控等工作,以农业基本盘的稳定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要抓紧抓实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突出抓好防返贫、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革等工作,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要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继续深入推进“十化”措施,在特色化发展、规模化聚集、园区化布局、专业化经营、数字化赋能、集约化管理、生态化转型、品牌化建设、城镇化带动、精准化保障上持续用力,全面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深化乡村治理等工作,积极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提升农村发展水平。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机制保障、强化考核激励,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领导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全面梳理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认真检视工作成效,对已经达标的要继续抓好巩固提升,对存在问题的要点对点抓好整改,从严从细抓好工作推进落实,全面提高工作质量。“一办八组”牵头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统筹协调成员单位按职能分工一项一项找缺项、查短板,拾遗补漏,做到标准一个不降、程序一个不漏、环节一个不少。
各级各部门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聚焦重点任务,统筹兼顾,协同推进。一要严防因灾因疫返贫。要认真落实省市要求,摸清因疫回流和滞留中高风险地区的脱贫人口情况,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报送摸排信息,协调落实帮扶措施,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不出问题。对因灾因疫符合纳入监测对象的农户,简化程序,及时纳入,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二要认真谋划衔接资金项目。要紧扣县域经济发展,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补齐产业短板、增加群众收入等谋划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准备。三要保障群众温暖过冬。要紧盯“三类”重点人群、因灾因疫困难群众,以及孤老、病残、弱小等困难群体,全面排查供水防冻、房屋保暖、特困供养、生产生活等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群众温暖过冬工作。四要精心谋划全年工作。要以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为主线,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社会事业和统筹协调抓落实等,结合实际谋划2022年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点起步。
三、实战应用
问题1:
为落实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责任,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持续发挥扶贫项目资产效益,切实做好扶贫项目资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上的有效衔接,假如你是宝鸡市财政局工作人员,请你提出建议,解决好项目资产“属于谁、谁来分、如何分”的问题。500字左右,20分。
【参考作答】
一是确定扶贫项目资产范畴。根据中省有关文件精神,明确纳入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的是脱贫攻坚以来使用各级各类财政专项和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社会扶贫资金等投入形成的资产(包括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鼓励将行业扶贫资金、政府债务、金融等投入扶贫领域形成的资产在明晰产权归属的前提下纳入管理范围。
二是摸清资产底数,实行台账管理。以项目实施主体为依据,全面摸清扶贫资产有关情况,对已形成的扶贫资产应统尽统,督促县区建立资金和项目双台账。同时,根据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按照经营性、公益性和到户类对扶贫资产进行分类。
三是规范维护管理,完善联农益农机制。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扶贫资产管护责任,针对正常运营并产生收益的扶贫资产,指导督促各县区按照民主决策程序提出具体分配方案并主动进行公开,确保扶贫项目资产发挥联农益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