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长:8:30-11:30 180分钟)
一、选择题(共20道,20.4分)
考察热点涉及国家扶贫日、民法典、六稳六保、理性经济人、两不愁三保障等理论热点知识。
二、判断题(共10道,9.6分)
考察热点涉及目标责任考核、坚持人民民主、宏观调控等理论热点知识。
三、材料分析
案例一
材料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扶贫单位是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2011年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瞄准,没有识别到户。这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集中了政策和资金资源,能够切实帮助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或创造部分贫困群体脱贫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但“大水漫灌”后,贫困地区有两类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一直未实现过脱贫的群体,或是不适应同质性的扶贫政策,或是自身根本不具备脱贫的能力素质等,这类群体往往就是现阶段的重点关注目标,难度较大;二是一度脱贫后又返贫的群体,或因病、或因经营不善等,此类现象极其寻常,导致扶贫工作成效不持久,显得重复而又低效率。
材料2: 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因此,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
问题:
1.精准扶贫的涵义。3分。
【参考作答】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2.精准扶贫反映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3分。
【参考作答】
一是反映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因地制宜做好扶贫政策的制定。
二是反映了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对于扶贫工作中可能引发群众不理解的内容,要未雨绸缪、制定预案,将宣讲工作做在前面。